返回第533章 你诗写得像王维!  开元情诗与剑榜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种不能脱离其他事物存在的特性就是空性!

参禅是要由色悟空,通过纷纭的现象去证悟空性。

空性就在色相纷纭之中。

王维老师说:“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执着于空,执着于色,都是漫无着落,不能到达涅槃彼岸,只有将两者圆融起来才是透彻的禅悟!

正是基于这样的禅学思想,王维老师的诗才“不是禅诗,胜似禅诗”!

呈现出色空圆融的特质!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李处士山居》)

在娴静的清昼,枕边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为幽人的好梦平添了情韵——

这与孟夫子“处处闻啼鸟”不同,孟老师还操心着“花落知多少”呢,王维老师却是老僧入定一般的安然!

学人问什么是“不迁”的真谛,禅师答“一个野雀儿从东飞过西”,王维老师就像是从东飞过西的飞鸟,在“不迁”的宁静中,却又生机盎然、浑灏流转的动感之美!

陈成听着路承允的分析,忍不住暗暗点头!

自己当时跟着王维老师去瓦官寺谒璿人的时候,王维老师曾作诗曰:“

颓然居一室,覆载纷万象。

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

当时一听,就觉得醍醐灌顶,格外清新——

在寂静的室内,由静生动,欣赏莺啼柳树、雨泻长廊的动感之美,平生何等快慰!

自己当时只想着王维老师笔法通神,却没有想到,正是在浓郁的佛教氛围中,内心才会那么平静,春雨的响声才能那样让人舒适!

这应该是“笔法通佛”啊!

再如险些就被陈成“剽窃”来的《山居秋暝》,在金陵吟出的时候,王维老师自己都有点怀疑此诗是陈成模仿他的语气写出来的。

可事实,陈成哪有这种笔力?

既没有这种笔力,更没有那种佛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在这里,“空”山不空,“色”相纷呈,生机勃勃!

“空山”并不是“空无一物”的空山,“空”中有明月、松树、清泉、白石、竹林、浣女、莲叶、渔舟等丰富的事物和场景,可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苏东坡《禅喜诗》)。

“空”引起的不是寂灭的情思,而是蕴含着纷纭的色相和蓬勃的生机!

在这首诗里,王维老师并没有从无色声香味触法中写“空”山,而是从有声有色处下笔!

这种色空的圆融,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啊!

行到水穷处,是逆流而,逆生死烦恼之流而,回到意识尚没有受到污染时的原点,是“色即是空”!

由色入空!

坐看云起时,是立足于空性的立场,看大千世界万象森罗云霞烂漫,是“空即是色”!

由空入色!

除了王维老师,谁还能将色与空两者完美地融合了起来?

陈成我?

呵呵,还是回去再修炼三十年吧!

王老师啊王老师,你自己的学生几斤几两还不知道吗,这样的诗句,这样的思想高度,怎么回事我能写得出来的啊!

陈成想着,且羞且愧!

默默吟诵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流”,心中对于王维老师的推崇又了一层!

为什么啊为什么!

每次一遇到这种提到自己恩师的时候——

总要别人提起,我才能发现这诗的好处!恩师的厉害之处!

可是换到我自己,就总觉得“司空见惯”“平平无奇”,甚至诸如孟夫子《过故人庄》王维老师《山居秋暝》等诗,因为提到的次数太多了,所以会有厌烦之感呢?

原来是见解还不够,每次看都有新的想法啊!

路承允大诗师对于王维老师“句句见佛心”的剖析并没有停止,却忽然转到陈成身:“而陈梦见的诗,诸如隔花僧影淡,穿竹鸟声喧、殿古藏云气,帘高入涨痕之句,已经颇得王侍御的笔法、禅意了!”

简单一句话就是……

你的诗……

写得像王维……

陈成哑然,说我写得像王维老师?

这还真是令人有些承担不起啊……

他自己惊讶,听路承允的话的观众们就更加惊讶!

陈梦见能得到王侍御的笔法,还能得到他的禅意?

开什么玩笑呢!

尤其是五律派的弟子们,就更加不服气!

这小子,明明在始安遇见的时候还只会胡掰乱扯,对于佛理完全一窍不通!

在开元寺遇到,有点长进,但也是突击看了几段佛经而已!

他有禅意?

见鬼了!

对比一下人生历程,也知道如王侍御那样的“禅诗”不是一般人能够写出来的!

王侍御为什么要写禅诗,这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