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大奸大善  五元书生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所需不过时月。”

章知府点点头,表示认同,李阳却只是听着,不做评判。

“安内,所需者‘权’也。归地方之权于中央,收中央之权予一人,是谓‘中央集权专制’。大周国主贤明,用人不疑,分权于朝臣,给予地方以临变之权。由使上下和谐,举国同心。”

上下和谐,举国同心?章知府轻笑,骗人的鬼话罢了。他们可是贪得无厌的,只不过暂时喂饱了而已。

李阳颜色稍霁,轻声赞同道,“国事当如此。”

“但,”杨复语气一转,脸色严肃,略显艰难。“若我周国国主以此法治‘内务忧患、外无强敌’之国,必定是‘饶舜禹汤’在世。可如今如知府大人所讲,内忧外患,若以此法治国,亦不是不行,但‘定国除贼’却是遥远。”

“小生妄议,若想要安内攘外,必收权!无权则一切虚无,皆是空谈。收地方归中央,则中央统一调度,以防内贼作祟。归中央于圣上一人,则政令皆由君出,此则政令一同。方如此,才可致,君王剑之所指,皆吾心之所向!”

“如此上下同心,君臣齐力,北方武齐二国,必不敢犯我边境,唯缩首仰视,祈我大周好生之德!”

祈我大周好生之德!何其霸气慷慨,听了此番言语的众人无不热血莹莹,跃跃欲试,展望着大周睥睨北方二国的未来。

“好!好一个缩首仰视,好一个祈我大周好生之德,好一个中央集权专制!”一向沉稳的章知府竟连胜高呼三个‘好’字,直嚷的面红耳赤,憋了许久的他,却终于无比畅意。

“杨兄此言太过激进!”一向与杨复为友的李阳竟然跳了出来反驳着。

哼,章知府早有预料,却不发话,只站在一旁冷眼瞧着。

“只一个‘上下同心,君臣齐力’便可安定天下了?只一个‘收权与中央,归权于君王’便可所向披靡了吗?国事复杂,如今天下三分,周、武、齐,三国并进,当更为复杂,尤为慎重。杨兄未免有些太理所当然了。”李阳罕见的有些情绪波动,言词激烈。

杨复依旧平静,但大概已经有了结论,章知府与这李阳之间的渊源怕就在此!杨复回复道,“李阳言之有理,我所讲本就是一时妄议罢了。”

“不过,”杨复瞧着景阳府星罗棋布的繁华街市,“正如知府所言‘何读一言书,不见九州同’。我大周本就与北方武、齐二国为同宗同源,所以我们共读‘诗书礼乐’,共习儒家义理,所得学识亦为同源。”

“而且,我观大周商业发展、财富积累亦不输于武齐二国,甚至还略胜于两国。既如此,文化学识与财富相同之时,所看的难道不就是把持朝政者的所作所为了吗?政令尔,人心尔。”

“就好似两人比武,各握一把一模一样的宝剑,谁胜谁负,所看的不应该是操控剑刃的人吗?其余的,大概只有天意了。尽人事,听天命,我觉得大概如此。”

“不然!”李阳反驳着,情绪还算稳定,倒像是有些规劝杨复,“杨兄太过空想,实不知其中多少纠葛。收权,二字脱口而出,不过嘴唇一张一翕之间。”

李阳向上拱手言道,“可我国主向来贤明,给百姓以言事便宜之权,由是人人参政爱国,按部就班。可若是贸然言‘收权’二字,百姓已得之利,复而夺之,何其难也!君可知‘晁错无辜’?前车之鉴也!”

杨复不知为何,情绪竟也隐隐的失控,就好像内心心神在受另一个‘杨复’干扰着一样。李阳越是反驳,杨复便越是想要与他辩论,这种心态,甚是强硬,这大概是沉积二十余年的‘儒家义理’作祟!

杨复长出一口气,拱手道“李阳所言虽有理,可我们不就是‘只做空谈,不干政事’而已吗?”

“李兄说‘晁错无辜’,前车之鉴。可晁错也是为国而死,为了心中义理而死不是吗?纵然身死,但维护了正义,保证了天道,便是如此,杨某又何敢惜此身也?”

李阳一时欲言又止,只得转身瞧着杨复,此时的杨复给他的感觉便似换了一个人一样。强硬、

固执,不复当时的平易近人。

有此感觉得可不止他一个,所有人都被杨复给惊到了。

执拗,冲天的执拗!刚刚一瞬间杨复给人的感觉。

就连章知府也一时愣住,恍然间却又心中将杨复高看了不知几分。

珺娘不懂他们男人间的‘君臣义理’,更不懂他们的打打杀杀,可她却能够实实在在的崇拜着,莫名的崇拜着。

“杨兄……”李阳朝着杨复,顿了许久,后深鞠一礼,表情颇为复杂,“至此言,李某敬佩如此!”真情实意的感慨着。虽然说什么忠君爱国人人都能说得却不一定能做得,但李阳觉得,杨复,他绝对不会是一个油嘴滑舌的人,他一定会说到做到的。

“何故?”杨复受了一阵凉意,恍然清醒,连忙上前扶起,接连说道,“杨某何以受此,你我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