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与燕子矶和城陵矶并称江南三矶。可谓名头响亮,它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最后,还从采石矶舍身崖纵身一跃而下,从此羽化成仙
古三重和王玉主此时来采石矶,并不是来游山玩水。这几天,他得到机密情报说:有人在江湖上发现了《武穆遗书的下落。而且,有好多江湖中人都闻风而动,前来追查。其中还有金国和辽国的武林高手。而更重要的却是来自金国的密报:金国国主完颜亮准备带六十万大军要来攻宋。这个情报非同小可,如果确实,这又将是两国之间一场大战,是百姓的一次浩劫。
得到这个消息,古三重顿觉事态严重,于是,他一边让人继续打探,一边发盟主令,召集江湖各家掌门各路豪杰来采石矶共商应对之策。
他计划先兵分两路,一路寻找《武穆遗书,这书千万不能落入外族手里,特别是金人。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此书。此书,不光承载着家仇国恨,更是岳元帅一生用兵的总结,里面记载精妙的行兵布阵之法。更重要的是,据传,里面还藏着一惊天秘密。另一路是发动武林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义军来共同抗金,并商讨具体细节。
明天就是会期,他们今天要先来看一下会址,做些准备,因为,明天来的都是江湖中各家的掌门和大侠,都是些江湖名人,不敢轻慢。他虽是武林盟主,但他却知道,江湖不光是打打杀杀,还是人情世故。不光要以武立威,更要以德服人。
正在这时,一个十四五岁的书童打扮的少年从山下跑了上来。他速度极快,从山下到山顶有四十多丈131米,他十几个纵跃就来到山顶,看来,小小年纪便轻功不弱。他皮肤略黑,眼大、鼻阔、唇厚,身体精壮。他身背一紫檀剑鞘,上阴文篆刻古剑湛卢】,古色古香,分外夺目。
这少年便是古三重和王玉主的四童之一剑鞘。
俩人身边有各有两个伺童,两男两女,古三重的男童叫剑鞘和书箱。王玉主的女童叫笔筒和执扇,剑鞘、书箱和笔筒都是十四岁,执扇最小十三岁。平时,四人就待在一起,习文练武。剑鞘威严,书箱文静,笔筒温柔,执扇活泼。
他跑到古三重跟前,躬身行礼道:“公子,山下来了一伙人,有二十四个,正往山上来。”他虽然跑的极快,却气息不乱,人也毫不慌张,而且,还把对方的人数数了清楚,他虽然年龄不大,却是胆大心细,临危不乱。
“是哪路英雄?”古三重问道。
“从没见过,好像不是咱们中原武林的人。”少年平静答到。说罢,转身站到古三重身后。
古三重和王玉主相视一眼,在不说话。心想:不是中原武林的人,却是哪里人。且不想他,来了便知。
随后,哪三个少年也跑了上来,看见剑鞘站在主人身后,也主动的来到古三重王玉主身后站下。只是,最小的执扇用小手拉住了王玉主的衣服。她脸蛋微红,气息不匀,想来,是刚才跑的急了。
这时候,山下传来一阵嘈杂之声。瞬间,已有三人登上矶顶,进入三台阁。
古三重细看三人,其中两人相貌并不像汉人,他们都长了一张烧饼脸,脸大而圆且面平,眼细,鼻小,五官平淡。身高九尺,身材高大魁梧健壮,虽然,他们也穿汉人衣服,却明显不是汉人。在说,他们身上老远就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腥骚之味,一闻便知。金人以游牧为业,他们的食物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衣服和床铺都是羊的毛皮制成,自然会发出这种浓浓的气味。
另一个身高十尺有余,身材高瘦,宛如竹竿,脸如刀鞘。特别让人惊讶的是他手中的长枪,长度足有他两个身高。而且枪尖殷红似血。这便是江湖上有名的嗜血长矛。江湖中人一看此枪,便知是江湖兵器之二,河北沧州茅高寿。
这时,矶顶陆陆续续上来了二十几人,除了少数几个看着象汉人之外,其余看长相和听说话声音就不是汉人,他们手中各拿兵器。站在古三重对面,并堵住出阁之路。
茅高寿看见古三重,不觉神色微微一愣,他想不到会在这采石矶顶碰上中原武林盟主,心中吃惊。当着金人之面,也不好说破。只好双手抱拳对古三重道:“三重少侠,一向可好?”他这次是被金人所邀,前来此地,也是为了《武穆遗书。邀他之人便是大金国师李老僧的二徒弟仆散忽悠和四徒弟阿里熊,两人初到中原,双方江湖中人相互具不认识。
这两人武功不弱,一使莲花瓣,型如莲花,大如巨盾,坚硬如铁,置于身前,刀枪不入,挥舞起来,旋转如轮,莲花边沿,锋利无比,,亦可脱手攻击远处,如回旋飞碟。真的是可攻可守,端的厉害无比。另一个使降魔杵,势大力沉,舞动起来,虎虎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