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九章 己巳之变 尾声 三屯营  崇祯行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卒不服习”的蓟镇军伍和“岁修岁圮”的蓟镇边墙。待“三军日驯,二千里台隍顿成金汤之胜”以后,时间已过去了6年,帝号已由隆庆改为万历。

早在万历元年1573年,忠义中卫即从遵化移到了三屯营。这个本来就破旧拥挤的小城,一下子又拥进来5,000多名士兵,不用说兵营,光是官员幕署就又建起了十几处,营城变得更加拥挤起来。

于是,戚继光找到总督刘应节、巡抚杨兆计议扩展城区,他的想法得到了刘杨二人的支持。

万历二年,戚继光的请示得到了明廷的批准,当年秋天便开始了规划设计。

万历三年,换上了杨兆为总督,王崇古为巡抚,辛应乾为兵备,他们也都十分支持扩城工程。

万历三年三月,三屯营旧城改建工程正式动工。首先拆除南墙向外扩展,使城池比原来扩大了一倍,把原在城外的兵营全都包括了进来,当年入冬前便在这片新开发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

第二年开春,又开始修缮北半部的旧城,也是当年冬季完工。修缮后的北城,像南部的新城一样。

重修的三屯营城为砖石结构,城墙高三丈,顶宽一丈五尺,城基宽四丈,周围七里。

城有三个主门:南为景忠门因前有景忠山,东为宾日门迎接旭日之意,西为巩京门巩护西面京师,俗称南门、大东门、大西门。

各门还筑有重门,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

后来为了军民出入方便,又于东、西两个主门之北五十米,分别建造了两个便门,俗称小东门、小西门。

因有大小五门,故有人又称它为“五门庄”。

此外尚有水关两处,城外之水可以流进,城内之水可以排出。

城门上有谯楼即望楼,华艳美观;北城台上建有紫极宫即真武阁,是双层楼阁,建筑尤为雄伟。

城角上建有角楼五座,东西重门上建有楼台,沿城台又均匀布列了九座敌台。

城中央有钟楼和鼓楼,雄伟壮观,随时通报敌情;城南部建营房百余间,供城内士兵居住;三屯营守备司、督府衙署、游击公署、副总兵公署及忠义卫指挥使司等,也都建在城内,随时方便指挥。

城内官府民房合理布局,有东西横向大街两条,南北纵向大街两条,形成一个“井”字,镇府位居“井”字中央;大街小巷七十二条胡同纵横交织,将城内分割成很多小方块,就象围棋的棋盘,方便随时按编制调兵。

城外也是一片景然。

东有草料场,纵横五十丈,中义卫、遵化卫、兴州前屯卫驻丰润、开平中屯卫驻滦州的草束均于此地存贮。

北有聚星堂,为东路将领居住之处。

西有演武场,中有点将台,台后建旗纛庙,内祀旗神,外竖牙旗。每当晴空丽日,演武场上军旗飘扬,兵刃耀目,军令如山,喊声震云。

当然,戚继光作为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家,修的又是军城,对于城防是断然不会忽视的。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精心设计的三道防御工事。

其一,护城河。古代筑城,护城河是司空见惯的。但不同于别处的是,戚继光在引城北横河之水,环城开凿了宽七尺、深三丈的护城河之外,又在东门外开凿了长三百五十丈、宽十丈、深七尺的震湖。

此湖的开凿,虽说可为乡民和士卒提供游幸之便,但最主要的还是借以护卫城池。

其二,牛马墙。牛马墙是修建在城门边上的矮墙,作用有二,一是防止敌方用攻城车撞破城门,第二是为出城作战或者来不及进城的士兵提供掩护。

这种工事虽然在宋代以前就有,墙上也留孔,但当时没有火器,对登墙之敌只能用冷兵器来抵挡,故主要是作为百姓避难之所,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主动防御能力。对于这一点,戚继光做了很大的改进,他在牛马墙上设了许多箭孔,以备战时用佛狼机、鸟铳向外射击,临战之时再配以大量火器,于是就具有了很强的防御能力。

其三,城墙。在高而厚的城墙上,戚继光除了为东、南、西三个大门加修了重门和楼台之外,还在北面的城台上建造了真武阁,在东西南三面的城台上布列了角楼和敌台。远远望去,楼宇连环,敌台林立,垛口参差,煞是威严。对重修后的三屯营城,戚继光是这样描述的:“又留旧南谯悬贡鼓,岑楼独悬景钟,跨通衢为重关,金革和鸣,达于四境。登而眺之,楼台署庙联以阛闠,绣错而翠飞,谓之锦城可也。”路过三屯营的贡使团队见此城时无不惊异,蓟镇三军也欢呼:“壮哉,城也!足以卫众矣。”

面对重修后的三屯营新城,戚继光曾赋诗志喜:“受降新城壮三屯,灯火遥连十万村。障燧层峦春作塞,风云大陆蓟为门。东回地轴山河固,西拥天关宫阙尊。百二城边过质子,千秋同戴汉家恩。”

这次重修三屯营城,承担施工任务的主要是军队。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