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远方  奔跑中的尘埃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具做油漆工作。算是手艺人,在这里也原本有旧识的朋友,托了关系进了化工厂当了油漆调试工。父亲是个渔民,就比较艰难了,在大伯的千般努力下,终于算是一起进厂,跟着去做学徒工。

工厂离开家里非常远,在郊外,不是每天都能回来。刚来的时候,婶婶和母亲都没有工作,只能做一些针线活贴补家用。后来实在是压力大,两人因为在渔村的时候都是做渔网编制的,有一些基础,介绍到纺织厂去工作,这才让生活了一定保证。

大人们每天忙着工作,孩子们也被慢慢的都安排去上学的上学,最小的弟弟送去了纺织厂的托儿所。基本上很早美娟和他哥哥,就承担起家里的家务,淘米烧饭,这些对她们来说都是正常不能再正常的活了。

人的本能让你在没有物质条件的时候,必须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还好美娟只是搭把手,烧饭的工作都是堂姐和哥哥两个人来完成。或者把准备工作做完,菜等着能够按时回家的母亲们来烧。

上学是件很开心的事,以前没有机会上学,现在到大城市适龄的孩子,只要家里没到讨饭的程度。都会想办法送孩子去学校,在这样的大城市如果没有文化,或者一技之长,那么还是会在最底层生活。这些浅薄的道理,在经过这些动荡年代的父母,深深知道。

但是对于她来说,却也无法挥去那种压抑的感觉。每天进入狭小的弄堂,头上顶着各式各样的万国旗,裤衩,袜子,漫天飘扬着。一早弥漫着煤球炉子的烟雾,马桶里散发出的屎尿味道,以及不太通气的阁楼上散发出的霉味,似乎让她有点不适应。

到不是说她是个娇贵的女孩,因为她没有资格娇贵,从小也是清苦中长大。但是渔村就是那种随便望去,就可以看见广阔的天空和大海的地方,不会像这个外表看起来繁花似锦的十里洋场,大部分人还是居住在弄堂里,想看到一丝清晨的阳光,都要找好位置。

渔村做饭也是要砍柴烧饭,但是在渔村,那是一种袅袅炊烟的景象,这里的一烧饭,那简直是大厨房,各种菜香味争相上演。经常你家如果炖肉,都不敢放在外面,一个弄堂的孩子都会远远的望着你。如果在渔村巴不得让你闻见,宣告自己在过好日子呢,真是整不明白城里人,一烧肉就在屋内烧干嘛?

渔村没有马桶,都是草棚搭好的粪坑。偶尔路过相熟的人还蹲在那里打个招呼,这里都是小马桶,和铁皮的痰盂罐,夜壶之类,反正美娟的觉得好麻烦。

但是比较私密的马桶间倒是让她感觉还是有好处的,否则像在渔村正在出恭的时候,来人跟你尬聊打个招呼“您吃过了吗?”你估计在哪里憋半天。

这一切也是最后造就美娟,想出去看看广阔天地的思想根源,她觉得她不属于这个热闹繁华的大都市。虽然高楼林立,但是那都不是她的住所,她只是蜗居在那个每天需要弯着腰,爬着七十度的楼梯,猫着腰才能进入的小阁楼。睡觉要拉着帘子,上厕所要和做贼一样控制排量和声音,免得尿的太急发出太大的打击响声。

一晚上梦里梦了很多,清晨起来感觉有些疲倦,没有睡醒。回忆和梦境交织在一起,就像夏天的爬墙虎慢慢的在心间缠绕。

想了想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当初家里是反对他们在一起的。虽然后面也算是默许了,但是至此之后母亲就断了和她的联系。

但是不管怎么,那么多年过去了,家里时常也来信探问这里的情况,父亲总是不放心这个在外的女儿,总是能接济的,想尽一切办法给这个女儿送去关怀。想起这些,心里又暖暖的。

打定了回去的注意,美娟开始着手准备归家的衣服和东西。两个孩子的衣服,尽量挑比较新的。然后带了一些这里的特产,葡萄干,杏干,大枣之类的土特产,能带的也就这些了。谁让西北那时候还是个贫瘠的地方,冬天也没水果,羊肉也不能带。发现真的要回家了,真的还没什么可以带的东西,让美娟坐在床沿边有点落寞。

她只是想努力的证明自己过的好,现在有能力好好过日子,丈夫好,孩子乖,想着想着眼泪又不争气的掉了下来。但是她没想过,天下父母那里需要这些,只要你能在身边,陪伴着他们,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即使是,当时母亲极力反对,威胁要敢结婚,就要断绝关系,那也是怕自己的儿女遇人不淑,或者给绑在那个大西北,没有归程之日。一切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充满善意,只是有时候做父母没有办法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意。

想了下,还是等老董回来再说吧。大概的收拾了一下,把三儿带着去大门口的集市买菜去了。

傍晚时分,一大家子一起吃饭,老董和天明说了这个事,问问能不能找到人买的到回上海的火车票。天明正好有个车队的兄弟家,是铁路局上,当晚就答应就给想办法。两夫妻对于嫂子要回去这事既感到高兴,也有些许的落寞,特别是天明父母和亲人都已经远离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家可探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