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大龙看天色不早,带着女儿回家。当夜幕降临后,新村这边人家灯火通明,旧村那边灯火稀少,一片死寂。从亮灯后就可以对比出新旧村落的差距。
盖大龙的假期快到了,明天最后一天假期,后天就要返回浙江义乌上班。傍晚时分,忙完了家里的活计,一家人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家里的事情。
媳妇首先谈到女儿上学的问题,盖士村有一座中心小学带幼儿园,教学质量一般,村里的适龄儿童大部分都在盖士中心小学上学。大龙媳妇想把女儿放在县城幼儿园,毕业后可以直接在县城小学读书。刚好她的堂姐是县城小学的教导处主任,孩子读书的事情可以找人家给帮忙,前几次的家庭聚会上也提到过女儿读书的问题,人家是答应下来的。
盖大龙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比较担心,自己的就是在盖士中心小学毕业的,当时和城里的学生在一起上中学时,明显感觉和人差距大,初中时英语和数学都开始偏科,到高考时也是这两科拉分严重。从感情上讲,想把女儿留在盖士村上学,但从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社会发展上看,去城里上学是一个利于孩子的选择。
大龙母亲也赞同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本来盖士村离县城很近,从家里骑电瓶车15分钟就可以到学校,城里学校教学质量好,老师负责。村里年轻一代稍微有能力的都是把孩子送城里去读书。
一家人还商量到未来的打算,从毕业后算起,盖大龙在外打工14年,有小孩后3年。前两年两口子在一起打工,今年开始孩子大点了,媳妇就回家带孩子。农村家庭里,家里没个男确实有诸多不便,母亲年纪也大了,常年身体不好,希望大龙能回家,不要在外面一个人闯荡了。媳妇也是劝说在外面赚点小钱,家里顾不上,不如回家来做点小买卖,养家糊口照顾家人,钱虽然比外面赚的少,但是一家人在一起,有家的氛围,盖大龙三十老几奔四十的人了,在老家慢慢经营,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给自己做事,付出总有回报,也比在外务工强。盖大龙领会自己家人的意思,可是今年是来不及了,中途离职对工厂管理不好,老板也不会中途放人的,这个问题只能回义乌厂里后再和老板商量。
门外有人敲门,大龙母亲起身去看门,来者是大龙的舅爷,是大龙奶奶的亲弟弟。
“舅舅,你怎么来了,快来屋里坐下”大龙妈把来人请进大门,安排就坐,沏了杯绿茶。
来人身体瘦高,背微驼,满脸皱纹,黝黑的皮肤,头发已近半白,穿着一件洗发黄的夹克,手里夹着一支老旱烟。
大龙舅爷进屋坐下后掐灭了手里的老旱烟,抱着孩子逗起来,大龙妈从屋里找出烟发烟给他,他把烟放一边说“家里有孩子就不抽烟了。”
大龙舅爷开门见山的说;“大龙,我下午听你妈在菜地里说你明天最后一天假了,想明天接你去吃饭呢,今天下午我从菜地里挖了一车芹菜,明天必须得去卖菜。今天晚上叫你舅婆做了一桌菜,接你们去吃饭”
农村人接人待物都很实在,尤其亲戚之间,相互接吃饭是一种有效往来的形式。饭菜都是本地的特产,香菇、木耳、腊肉、土鸡、山货之类的,炸、炒、煎、炖、卤、蒸,各式做法,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外打工是很难吃上一桌家乡菜的。
大龙妈和媳妇推脱不去,一来刚吃晚饭不长时间,二来平时两家也互相走动,不像大龙一样,一年才见一次面。大龙问舅爷,都有谁在。舅爷回答说,没有外人只有你盖家作平老辈子和他的孙子们在,没有外人。
听舅爷这么说了,大龙就从家里提了两瓶白酒拎上,舅爷不让大龙带酒去,说你回来一次都给我买东西,接你吃饭带酒干啥?爷孙俩为两瓶酒在门口执拗起来。
老一辈的人都很朴实,接人吃饭就是吃饭,被接的人如果带东西去的话,会被人误认为是以请人吃饭之名而索取人家的东西,这在农村都是有讲究的。
盖大龙解释说这是从网上买的酱香型白酒,跟咱们当地喝的自产包谷酒和凤香型西凤酒,清香型泸州老窖、汾酒口感不一样,这都是贵州那边酿的纯粮食酒,用当地红高粱,赤水河的水酿的,都是五年以上的老酒,是贵州籍工友介绍买的,入口绵香,不上头。拿去大家一起尝尝,这又不是给您送礼,为这两瓶酒扯来扯去的,拿去孝敬舅爷也是应该的。
老人家终究拗不过年轻人,边走边说“我说不让你拿,不让你拿,在外面挣个钱辛苦,回来一趟都要花一么多很多)钱……!”
老年人就是啰嗦,就怕年轻人回来花钱多。
到了舅爷家,屋里摆满了一桌菜,有卤菜,有小炒,有炖肉,有焖鸡,有红烧肘子,有清蒸鱼,有油炸丸子,都是大龙喜欢吃的家乡菜,看着桌上的菜比昨天婚礼酒席还能勾起人的食欲。
酒桌前已坐下几个人,大龙给在座的发烟,原来是本村同族的几个人,分别是原大队书记盖作平,他和大龙舅爷年纪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