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兄弟姐妹的聊天中,盖大龙的思绪回到十年前,外出打工一路走来,坎坎坷坷,尝尽人间苦楚,也看懂人情冷暖。在人生的路途中,有遇贵人指点迷津,提携相助的是为上等人,有遇路人默默围观,不讥不嘲的是为中等人,有遇亲人颐气指使,落井下石的是为下等人。
盖大龙对长辈的指教,同辈的指点,悉心记住,人讲的对的,符合实际的,认真总结,慢慢感悟。人讲的不符合自己实际的,也能听进去,至于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老话说的好,有道是听人劝,吃饱饭,听人言,多赚钱。
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每个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各有不同,但最终目的只要是帮助别人,无论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实际,盖大龙都会悉心接受,加以消化,成为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
在场的兄弟姐妹,表哥表姐,都是在南乡县长期发展的,有单位上的,有做生意的,有个体户,和他们多聊聊有助于盖大龙更加详细的了解南乡县的实际县情,为一下步的返乡计划收集第一手的信息。
到了下午吃饭时间,姑父亲自下厨炒了几个拿手小菜,闻着菜的香味儿,勾起了盖大龙儿时的回忆和味觉。
大龙父亲还健在的时候,经常接姑父一家回盖士村娘家吃饭,每次杀鸡姑父都要把鸡肠洗干净,加上姜蒜辣椒爆炒来吃,这也是姑父的厨艺一绝。
这几年随着易正源当上了社区主任,家里一般不开火,平时都是出去吃,吃完饭后签单。往年过年来走亲戚几乎都是在酒店吃饭,每次吃饭都由不同的陌生人来买单。盖大龙很久都没有闻到这种阔别已久的菜香味儿。或许是这次管烟管酒做的好,仰或是姑父刚取了儿媳妇心情大好,今天特意下厨做几个拿手好菜慰劳大家。
家里人聚起来刚好挤满一桌,分长幼顺序就坐,易正源讲了几句话,大意是家中过喜事,小辈们都出力了,他感到很满意,两夫妻满心高兴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日子越过越好。
这种气氛是家的气氛,和昨天办喜事的气氛截然不同,也和前几年来时的气氛不同,盖大龙最能感受到这种变化。首先从二老的态度上就看的出来,今天吃饭没有去酒店,就在家里自己做几个拿手菜。酒没有喝高档白酒,就是酒席上喝剩下的剑南春。人也只是姑舅表亲几个从小长到大的兄弟姐妹,话也说的很实在,没有平时的官腔。若不是自己亲眼所见,盖大龙是不会相信在姑父家有这种家宴氛围。
正当大家准备开动的时候,院子里走进来人,人还没进屋,声音先到
“姑父,姑姑…………”
盖大龙从窗户上寻声望去,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十来岁小孩走来。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盖大龙大舅的女儿、女婿一家,也就是盖大龙的表姐,表姐夫。盖大龙的母亲一共六兄妹,他母亲排行老三,沐有银就是他母亲大哥的女婿。他母亲姓张,叫张起莲,他大舅叫张起中,他表姐叫张彩云。张彩云按盖大龙这辈叫姑姑姑父也是对的,当地把这种关系叫扯角子亲戚,按这亲戚连亲戚叫法,亲戚亲戚越走越亲,不走就不亲。
盖晓琴作为女主人像接待自己的侄男侄女似的把他们一家接进来,小孩嘴很甜进门见了长辈就叫姑奶奶,姑爷爷。到盖大龙面前小孩愣住不知叫啥。张彩云说按辈叫“表叔”,盖晓琴听完大笑起来,边笑边说:“大水成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张彩云你们是两姐弟关系,按辈该叫表舅,我们家长风以后生了小孩才叫表叔呢”
张彩云赶忙叫小孩喊表舅,小孩到也听话,跟着就叫了。盖大龙到认为没什么,称呼只是称呼,不要叫差辈就行了。这要搁在前几年他又要吹胡子瞪眼睛,说什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呜呼哀哉,富在深山有人识,穷在闹市无人问,人有钱来不是亲来胜似亲,人无钱来算是亲来不是亲,一文钱没来英雄汉,三两银可有江湖情”
大家都还没吃,加了三把椅子挤在一起,沐有银挨着易正源坐,张彩云挨着盖晓琴坐,孩子跟其他孩子坐一起。
沐有银刚坐下觉得有点挤,左转右转找地方放手包和手机,转身有点困难,就说他打电话去松云山庄订一桌石锅鱼,叫山庄经理安排二十人的大包间。
盖晓琴赶紧解释没估计到这么多人,人多在家里挤一下热闹,这是你姑父亲自下厨做的菜,难得吃一顿。
张彩云也埋怨沐有银多事,这是家宴,在家吃饭才有感觉,气氛才对,一天天的就知道在外面吃饭,喝酒,打牌,你应该像姑父学习,做事稳重些,把不好的习惯改掉。
沐有银的提议大家都不赞同,易正源发话了,忙了这么多天,难得在屋里清静下,都是自家人,在屋里聚聚就好了。
见当家的发话了,沐有银只能放弃去山庄吃法的打算,没吃两口,又对大家说,今天难得人到的这么齐,吃饭完大家去唱歌,说完就打电话订了本县最大KTV会所的一间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