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情,加帕尔让准备离开的队员们再等等,村里的贫困户帕鲁克储存了一些熏肉还没卖完,应该够麻扎子村工作队使用。
热情好客的加帕尔让队员们坐在他院落走廊下的条凳上等候,他用手机跟帕鲁克联系。
这几年皮牙子村在脱贫攻坚队华永和队员们的协助下,皮牙子村牧民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牛羊马熏肉产业链,每年冬季牧民几乎家家都熏制大量牛羊肉,待来年春季再高价出售,相比下比卖鲜活的牲畜产生的利润多上两倍。
加帕尔用哈萨克话语跟贫困户帕鲁克通完电话,让海米提等人进他家客厅坐会儿等候帕鲁克。帕鲁克不在家,正骑着马在皮牙子村防护林里巡逻呢。
加帕尔告诉海米提,据他所知,皮牙子村牧民家的熏肉基本上都卖完了。
身为护林员的帕鲁克这段时间忙着到林地驱赶牲畜,害怕憋了一个冬天的牛羊,没草吃会啃咬村里防护林的杨树皮,一直早出晚归,白天基本不在家,他家的熏肉一点都没卖出去。
一提起帕鲁克,麻扎子村的工作队员个个神色黯然,大家都知道,皮牙子村贫困户帕鲁克的一对一帮扶干部就是已经离世的皮牙子村原工作队队长华永。
当初华永为了这个因长期酗酒致贫的贫困户可是愁白了头,操碎了心,为了帮助帕鲁克戒酒他想尽了办法,实在没辙的时候曾还请教过麻扎子的队员们呢。
这个从未谋面的帕鲁克对麻扎子村全体队员来说,已经是“如雷贯耳”、未见其人只闻其名呀。
听加帕尔说起帕鲁克这段时间的进步和表现,大家都为离世的华永感到欣慰,至少,他念念不忘的帕鲁克没有辜负他的心意。
听说帕鲁克今年春节后,已经用书面形式向皮牙子村委会和脱贫攻坚工作队主动提出,2017年他要脱贫,要对得起九泉之下的汉族大哥华永。
听到一点关于华永的内容,伊郁喆就会难过,她喝完主人给她倒得香喷喷的花茶,对加帕尔说出去走走,起身离开。
加帕尔心想,也是,一个女同志跟这帮子大男人围坐在一起聊天,也没啥意思,就笑着用标准的汉语说:“女同志,你去跟我做奶疙瘩的儿媳妇聊天,她汉话比我说得好,上过汉校。”
伊郁喆走出门,看着加帕尔的儿媳妇玛依努尔做着酸奶疙瘩,酸奶疙瘩,哈萨克语叫“库勒提”,是哈萨克族手工制作的奶制品之一,奶味浓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宁西地区各族女同胞必选的零食之一。
在宁西地区土生土长的伊郁喆当然知道酸奶疙瘩的制作过程。
小时候,家住在学校家属院的伊郁喆家左面邻居是一家哈萨克老师,东面一家是维吾尔族老师,那时经常帮邻居的哈萨克阿姨做酸奶疙瘩。
这么多年过去了,以前做奶疙瘩的场景历历在目,还没忘记。
做酸奶疙瘩工程比较繁琐,首先把鲜牛奶倒入锅中,煮沸,晾凉后倒进“沙班”中加入酸奶发酵;发酵成很浓的酸奶,倒入纱布袋子里面,用木棍(或擀面杖)敲打纱布袋,使的酸奶中的水分和油分离,撇去酥油;剩下的酸奶倒入锅中熬,蒸发水分,待其变成糊状,再倒入纱布袋中,沥干多余水分,晾干捏成一个个疙瘩,就是酸奶疙瘩。
加帕尔儿媳妇正在做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糊状的酸奶用手捏成一个个疙瘩摆放在干净的案板上准备晾晒。
聪明的玛依努尔从伊郁喆向往的眼神中看出来,伊郁喆也想过来捏奶疙瘩,于是热情相邀,伊郁喆赶紧洗手过来帮忙。
俩人坐在小靠椅上晒着暖洋洋的日头,手里捏着酸奶疙瘩,开心得聊着家常,毫无芥蒂。
玛依努尔很大方热心,边忙碌着做酸奶疙瘩,边给伊郁喆讲哈萨克族做纳吾肉孜粥的方法。
她说:“做这个纳吾肉孜节饭比较讲究,至少要用七种原料,把这些混合之物加水煮成稠粥一样的纳吾肉孜饭。我们哈萨克族在纳吾肉孜节熬制的这种粥称毕岱阔杰。较浓的粥可当饭食用,稀的可作饮料解渴用。毕岱阔杰是我们的传统食物。以前的游牧生活时期,没有工具,就将小麦、大麦、塔尔米、小米等囫囵食用,先把小麦、大麦炒熟,再将塔尔米、小米先用水煮熟,然后炒干,臼捣去皮。小麦、大麦也是先在臼内捣碎,然后用水煮熟做粥食用。”
玛依努尔见对纳吾肉孜粥制作过程不甚了解的伊郁喆像个乖巧的小学生似的听她这个老师讲述,兴致大发,讲得更加详细了。
“做小麦粥首先将小麦放入臼内捣去皮,然后将去皮的小麦放在簸箕里筛去碎皮,再放入臼内把小麦捣碎后倒入锅里,适当加水加盐,再添加适量油、肉,用小火焖煮一个半小时,肉和小麦煮烂,成为粥样即可,然后适当倒入奶疙瘩汁、酸奶或鲜奶,就可以吃了。还有一个方法是:煮肉时将捣好的小麦倒入锅内一起煮,在肉汤里煮成的这种小麦粥更是别有风味。毕岱阔杰除在家庭里当做午餐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