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2017年(八)  寻死觅活之路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家里,傅韬整天忙着外出做生意,早出晚归的,家里没有一点外债,傅韬还置办了些家业。

那时常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太清闲、日子太单调、活着太无聊。现在想想,“无债一身轻”呀,真切感受到那时没有债务的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多么幸福、多么安逸,而当年的自己却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还常常无病呻吟。

等失去安逸舒适的生活后,才明白,原来清闲、单调、无聊也是一种幸福,平淡的幸福。犹如穿鞋子的人平常对脚下的鞋子都不足为怪,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和意义。但是某天,倘若你丢失了鞋子,赤着脚走在充满荆棘的路上,才发现原来那双极不起眼的鞋子是多么弥足珍贵,失去了,才会发现它的重要,才会渴望再拥有它。

伊郁喆觉得,以往的日子犹如自己脚下拥有着那双不起眼的鞋子,如今,自己就是那个丢失了鞋子的人正赤足行走在这个世界上。

日子很平凡、生活很平静。麻扎子村的各族老百姓依然穿梭在村委会大院,人来人往。

有的过来打听新的一年了,国家发放的小麦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有的听说麻扎子村村委会决定在小广场南边建造一排商业门面房,不知是不是真的;来办理生育指标的、冬天没啥事过来找村干部聊天的、两口子打架、婆媳闹不和的、来找村干部处理邻里纠纷的……别看是大冬天,天寒地冻,道路湿滑,村委会大院里照样跟春、夏、秋季三季一样络绎不绝。

日子跟往常般稀松平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子就这样过着。一如既往得爬在宿舍小桌上汇总归纳上午会议精神的伊郁喆,熟练快速得敲打着电脑键盘,起草着“麻扎子村各族农牧民关于科技之冬的几点建议”,汇总了上午召开的征求科技培训内容大会上各族老百姓对科技之冬提的几点建议,十几条建议里当属如何防治布鲁氏疾病、怎样办理农村信用社低息贷款这两个方面意见排在首位,提这些建议的农牧民比较多。

归纳完,生怕自己粗心遗漏掉老百姓的意见,她对着会议记录本又重新捋了一遍,再核对下电脑的内容,确认没有遗漏。在电脑上保存好电子文档按照县科技局指定的邮箱发了过去。

麻扎子村脱贫攻坚工作队计划充分利用“科技之冬”机会,根据农民群众需求请县科技局予以支持。

李岱跟县科技局领导协商后,科技局认为各乡村“点菜式”进行冬季科技培训不失为一个新颖的办法。给与了大力支持,要求工作队先征求农民意见由原来“输入式”科技培训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培训方式------就是“自助点菜式”培训,并且准备从麻扎子村开始做个示范点,如果效果好将在全县加以推广。

“人民群众无小事”,县科技局工作效率就是高。第二天早上,麻扎子村工作队就接到通知,县上委派的畜牧专家下午上班时间就会赶到麻扎子村,给老百姓讲述一堂“关于发展畜牧业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培训课。

由于麻扎子村少数民族比例高,需要用维吾尔语授课,科技局就请了正在麻扎子村西边大概13公里的皮牙子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驻村三年的队长华永前来授课。

说起皮牙子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华永,麻扎子村工作队队员跟他都熟稔得情同好友,就连整个宁西县各族百姓和机关干部也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说起这个与伊郁喆同岁的华永,在宁西县还真是传奇式的人物。

自小出生在宁西县山区乡的华永,周围邻居全是清一色的哈萨克牧民群众,村里的学校也是哈萨克小学,自小上哈语小学的华永说着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不仅语言流畅,关键是会写这两个民族的文字。

三十多年前,宁西地区不少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中考或高考时,都是民考汉,可以得到相应的照顾;自小在哈校上学的华永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汉语、汉字可以用结结巴巴、斗大汉字不识几个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华永是三十年前参加中专考试时,寥寥无几的汉考民学生中的一个。考上宁西地区畜牧学校哈语班的华永爱上了同班同学,美丽漂亮的哈萨克女孩巴哈尔。

俩人虽然是不同民族,但是爱情不分族别,即使俩人之间隔着一道风俗习惯、生活环境不同的鸿沟,也阻挡不了一对汉、哈族男女的相爱,纯真的爱情得到家人和周围人的支持和祝福。

中专毕业后,他们同时被分配到宁西县畜牧局上班,按照当时的分配政策,家在宁西地区乌拉县的巴哈要回到距离宁西市200多公里的乌拉县家乡工作。

两个不同民族的男女冲破民族藩篱深深相爱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在宁西地区成为一段佳话,让宁西地区人事局改变了分配政策,为了促成这对恋人的感人爱情,专门开会研究将巴哈尔分配到华永的家乡宁西县上班。

这对恋人朝夕相处,不久,俩人结婚生育了一对儿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