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2016年(八)  寻死觅活之路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些年,国家对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各方面投入力度加大,国家级贫困村麻扎子村早已不见土坯房了,家家户户住上了砖木结构住宅。

宁西县委把贫困群体建房作为脱贫攻坚第一位任务抓实抓好,统筹开展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整合扶贫、富民定居等各项资金,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45平米托底每户补助4.5万元,其他困难户建房每户补助3.5万元。

国家补贴资金到位,村民们享受了富民定居等优惠政策后,麻扎子村没用几年功夫,一幢幢安居富民房整整齐齐沿着乡村道路北面建成了。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排列有序的房屋上面红色彩棚屋顶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鲜艳。“路路通”工程也实施完毕,黑色柏油路贯穿在村民房屋间,太阳能LED路灯沿着柏油路50米安装一个,如卫士般伫立在富民安居院落间。

如今的麻扎子村焕然一新,村容村貌整洁,比起宁西县城郊结合部还要干净整洁。

距离村委会东面大概100米处,一个面朝北方的院落大门虚掩着,走进大门左手是一幢0平米的富民安居房屋,直对着大门的是一排砖木结构的旧房,从外墙墙体及屋顶黄泥看出这排房屋有些年头了,现已成为这家的羊圈。

近分地的院落里种植着十余棵树上干杏当地百姓俗称吊死干,因杏子成熟后不轻易落地,在树上自然风干而得名。比起麻扎子村有些村民装修一新的房屋相比,这家主人生活不是太富裕,看上去在村里也就条件一般。

屋内,一位七十岁左右的维吾尔族老妇人正斜靠在土炕的被褥上,右手捂着胸口蹙眉闭眼低声呻吟着,看样子老人有心脏病。

炕头坐着一位十多岁白胡子老头,双手扶着拐杖,上身斜靠在墙边,担忧得注视着相伴多年的老伴。这位男主人是麻扎子村3个高龄老人中的一个5岁的托达洪老人。

这对老夫妻原本有一儿一女,但造化弄人,酗酒成性的单身儿子在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喝醉酒冻死在地头;嫁到外地的女儿前几年出车祸离世,不到半年女婿成家,再也没跟老人来往。

这对无儿无女老人自然成为村委会和工作队关照的对象,大清早托达洪就让邻居依明江给工作队捎话,他老伴生病了,需要送到卫生院。

院内,伊郁喆与汪勇、努尔三个人轻车熟路走进老人家房屋时,看到年迈的老夫妻一个躺在床上呻吟,一个靠在墙边唉声叹气。

伊郁喆赶紧上前慢慢扶起床上的老人,接过汪勇顺手递过来的老人家的黑色外套,帮老人小心翼翼穿上。

努尔与托达洪老人用维吾尔语交谈,告诉老人工作队准备把他老伴送到乡卫生院住院治疗,至于托达洪这几天就在村长斯拉吉丁家吃饭。

托达洪老人感动得只抹眼泪,连声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工作队,这么多年来,都是村委会和工作队照顾他俩,他内心是清清楚楚的,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汪勇将伊郁喆轿车副驾驶座的座位放倒,几个人一块把老人扶进了车里。见老伴被工作队干部带到医院去治疗,托达洪双手扶着拐杖,双眼湿润,一个劲得表示感谢:“热合麦提。”

队长李岱跟村书记海米提带领其他队员与村委会干部分成三个组,四人一组给麻扎村三个区的贫困户分发扶贫煤。

村书记海米提、工作队员艾尔肯等四个人带着拉煤车来到一区的智障人艾力家,艾力三十出头正当年,因父母是近亲结婚,出生就有些半傻,也就十二三岁孩子智商。他能干些体力活,也跟着村里经纪人外出打工舍得出体力,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给种植大户干农活,只要是出蛮力的活干得还像回事。可是只要手头有钱,马上跑到宁西市巴扎吃吃喝喝,不到两天就能把一个月挣来的几千元钱花个精光。没钱了,就跑到村委会去诉苦。

艾力生活不会计划,挣多少花多少,这么多年来,还是个贫困户。工作队来后,与雇佣他干活的老板协商,只给他基本生活费,剩下的钱让村干部帮他管理。

上个月他外出到打瓜地打工,挣了一千多元。艾尔肯和村干部将他的钱分别预支给麻扎子村小型面粉厂、粮油店、一家肉铺等,让这几家商家分别记上账,根据每个人大概的生活需要每月给艾力提供适量的面粉、清油和羊肉,来保证他正常的生活需求。

见免费的煤炭送上门来,艾力开心得在艾尔肯的指挥下,将一吨半煤炭卸到煤房里。为了不让贫困户养成“等靠要”的思想,工作队对艾力采取的是指挥他、教他如何干活、如何生活的方法。

负责二区的李岱与副村长吾斯曼等4人在因白血病致贫的回族老汉老马家帮着卸煤。老马曾经家庭富裕,买了辆车跑村乡县的线路,,是村里大富裕户,两年前患白血病一下子因病致贫成了贫困户。工作队将他的情况如实向县红十字会、民政部门反映后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