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师傅的盘算  老王裤兜里的那点忧伤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师傅终于开始动楠木了。

这不大不小的举动在沉寂多日的墙根下,又一次迎来了大家的兴趣。最兴奋的当然是篾匠,一看见师傅拿着尺子在丈量楠木,就凑上来问,叔,你想好做啥了?

想好了。

做啥?

做个太师椅,再做个姨太太的用的梳妆柜,兴许能卖出去。

肯定,肯定能卖出去。篾匠咧着嘴,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那……啥时候能做好?

就几天吧。

几天是几天?篾匠搓着手心,嘴里一个劲儿地吞着唾沫,继续问。

篾匠,你这是啥意思?是不是想着早点卖出去早分钱啊?这些天,苦劳力跟篾匠有些不对付,知道篾匠肚子里那点小心思,有点看不过去,生生怼了他一句。

你才这么想呢,这么大块木头,叔这把年纪了能弄得动?我这不是过来搭把手吗?就随便问问,关你球事!篾匠有些恼火,可话语里明显底气不足。

就你勤快,那就多搭几把手啊。苦劳力满脸堆着笑,眼神却明显流露出一丝鄙视。

你……篾匠脸上的肌肉一抽一抽的,又不敢发作。

好了好了,你们别说了,这块木头我一个人是弄不动哩,拉个锯啊啥的,肯定得你们帮个手。

这会儿,师傅已经量完了尺寸,叫篾匠拉起一头墨线,继续说,这木头是你们弄回来的,大伙都有份。

篾匠扫了一眼苦力,虽说是一脸的愤懑,可心里却美滋滋的,等打完墨线,篾匠又说,叔,啥时候锯?

现在。

好咧。

……

……

其实这些天,师傅心里一直在盘算着几件事。

这其一,既然楠木是大家一起运回来的,分些钱出去自然也是应该的,没啥好计较,更何况大家都是同病相怜的穷苦人,自己又有着菩萨一样的软心肠,不用篾匠说,自己心里也是那样打算的。

这其二,辛辛苦苦弄回来的楠木,毕竟是块难得一见的好材料,且不说随便做做辜负了大家的心意,就论手艺人的良心,也是断然不敢轻易浪费的,岂能说动手就动手,所以这些天一直在心里琢磨,怎样才能做得既实用又美观,让有钱人一看了就喜欢,愿意买回去,这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其三,假如真的能卖出去,且能卖个好价钱,那真就阿弥陀佛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家分了钱自然就高兴,大家高兴了,后面再求他们的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才是真正的大事。倘若真有那么顺利的话,——二娃在黄粱县的家,就算真正有着落了。

一想到这,师傅就像卸下了整整后半生的担子一样,浑身松了一股劲儿。

另外,师傅也向人打听了,这黄粱县每一个月有一次小集市,三个月有一次大集市。小集市吸引的自然是周边十里八村务农的或者是做小本买卖的人,可大集市就不一样了,不单吸引着本县外县的人,就连走南闯北的外省人也会慕名而来,卖货的,杂耍的,卖艺的,林林种种,比过年还要热闹。如果再赶上哪家老爷过个寿或者娶个亲,还会搭一个大大的戏台,连唱三天三夜的大戏。

要不说,师伯也建议到师傅和二娃到黄粱县来呢。正因为如此,那天二娃催促师傅去卖木凳子的时候,师傅改主意了。

师傅心想着,还有十来天的时间就是大集市了,不如卯足了劲多做几件,做一些大活巧活儿,不然只是那么几个小木凳子,卖不出什么钱来。更况且那么大个集市,十里八乡的肯定有不少人,做几个大家伙,就算本地人不买,还有外地人呢,怎么着也得碰碰运气,说不定就卖出去十个八个也没准呢。可万一偷了懒,少做几个,到时候不够卖,那可真是后悔药都没得吃,错过天大的机会了。

这么想着,师傅就把二娃叫了过来。二娃手里正刻着他的小人小动物之类的,样子比起之前的已经明显进步了。

对,就是这样。师傅看着二娃一下一下在刻着手上的小玩意,那副认真的样子,就连握刀下刀的姿势也学的有模有样。师傅又说,对哩,娃儿,就得这样,你光是观察、看也不行,还得动手。边观察边动手,看到哪里刻的不对了,返回头再观察,再动手,就容易记住,上手也快。师傅耐心地教着二娃。

嗯,我已经发现了,你看,这已经是我雕的第三只牛了,和第一次刻的明显不一样。二娃把之前刻的一支木头疙瘩拿过来跟这只放在一起,就连他自己也看不下去了。根本不像牛,二娃嘿嘿地笑着说。

没事,娃儿,要坚持刻,每天都刻你才会有进步呐,而且一次就刻一种小动物,别跳来跳去,那样手活不扎实,等刻完站着的,你再刻跪着的躺着的,直到把各种样子都练熟悉了,你就厉害了。

嗯,我知道。二娃似乎对自己很有信心,可想了下,又问,可是世界上那么多东西,我刻不过来啊。

傻娃儿,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