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 孟观中计离京都 赵王揽下禁兵权  乱晋春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可如今天下太平,何有战事可打?”

司马伦哈哈大笑,用手指着孟观的额头,笑道,

“你呀,你呀,孟将军,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忘了,本王是怎么来京都的?”

孟观恍然大悟,道,

“原来赵王指的是……”

“不错!正是关中!如今关中羌民齐万年聚集十万流民谋反,本王治兵无方,接连大败,这才被朝廷给召回了京都,派梁王去了关中,接替了我的位置,孟将军,您想一下,平叛羌民之功,虽不及卫瓘平蜀汉,文鸯败匈奴,但也是本朝最大的战事,所获最大的战功了!届时梁王肯定是首功,而你孟大将军,就是二等功,回到京都,封个公侯没有问题,另外本王还跟你透露一点消息,”

司马伦故作神秘地把嘴贴近了孟观的耳朵,细声道,

“说起来,本王十分惭愧,前几日我收到梁王的密信,说最近晋军接连大胜,剿灭叛军,杀死齐万年指日可待,这时候你去,相当于是白捡的功勋啊!”

孟观听闻司马伦所言,大喜,但稍后,脸上就变成了忧愁的颜色,道,

“虽是如此,但是此事还需再议,朝廷是否能派下官去?梁王是否能接纳下官,这都是问题,恐怕……”

司马伦又是一笑,道,

“这个孟将军你无需担心,本王在关中治军多年,与梁王关系非常熟稔,说句不客气的,本王跟梁王什么关系,他是本王的八哥,本王是他的九弟,本王的面皮,他能不给?

司马伦的手扶着孟观的肩膀,细耳言道,

“孟将军只要想去,跟本王言语一声,回家静待几天,本王修书一封送往关中,让梁王与朝廷快马传书,尽道军中将军不幸多有陨难,急需一名善于治军的将军前去,我便会跟张华一同启奏皇上,推荐你孟大将军前去。”

“那皇后和张华那边!”

“放心!”

司马伦拍了拍张华的肩膀,说道,

“张华和皇后那边,本王去说,现在就看你愿不愿意去了!”

孟观想了想,然后单膝跪在司马伦脚下,低着头说道,

“既然赵王如此厚待下官,下官岂有辜负之理!若事可成,下官决不会忘记赵王的再造之恩!”

孟观为了表示对司马伦的恭敬,跪在地上还低着头,他没有看见,司马伦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

过了数日,皇帝病情稍好,下诏百官举行朝议,贾皇后兀自也坐在皇帝的身边,待到百官站位,皇帝坐定,百官跪下行礼,口诵万岁,行三拜九叩之礼,皇帝开口,皆免,皇帝鼻涕流了出来,皇帝欲用龙服衣袖擦拭,旁边站着的董猛慌忙递过来手绢,皇帝把鼻涕擦拭干净,道,

“今日有何启奏,无事便退罢。”

原来这皇帝不能理政,所有官员上书的奏章,都有皇后内臣李肇,贾谧先行检阅,先行清除掉不利于自己的奏章,然后将挑选剩下的奏章交给张华裴頠再进行处理,大夫张华出列言道,

“回敬陛下,老臣启奏,近日梁王于关中启奏,大晋的军队凭借皇上的威仪,频频大捷,消灭贼寇,指日可待,但是贼寇忘我之心不死,化整为零,游击于山脉各处,我军不识地形,稍有折损,数名将领陨难,梁王启奏望请陛下派一名有治兵之能的将领协助梁王清剿贼兵!”

“那爱卿以为何人可去?”

张华言道,

“老臣保荐一人,积弩将军孟观可担当此大任!”

“孟观?”

皇帝不能决断,扭头看着坐在右边的贾后,贾后还未说话,只见群臣之中缓步走出一人,恭敬言道,

“启奏陛下,老臣亦以为积弩将军孟观可去关中,平剿羌匪,老臣自关中兵败之后,在京都日夜反思,得出结论,皆是因为我汉族不熟悉羌民的习俗,鲁莽冒进,导致兵败,孟将军祖籍渤海,频临关中,自小便与羌民合居,生活,熟悉羌民的习俗和文化,老臣以为,派孟将军到关中协助梁王,实在是天选之合!”

众人抬头一看,进言的正是赵王司马伦,有大夫张华和赵王司马伦的带头,众百官下跪启奏道,

“臣亦附言!”

惠帝又扭头看了看贾后,贾后轻轻点了点头,惠帝道,

“那就即可下诏,封孟观为征讨大将军,着一万骑兵,星夜奔赴关中!”

“谢陛下!”

张华退去,不料,惠帝一句无心之言,让贾后大惊,惠帝道,

“孟观身上还有何职?需其他官员代领!”

裴頠道,

“孟观将军代职京都禁卫史。”

贾后大惊,慌忙道,

“不可派孟观去关中!”

众人面面相觑,张华道,

“皇上既然已经金口玉言,不可再收回成命,不然恐损皇上威仪,这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