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棣却表现得十分的自若,请他进了中军大帐落座,推心置腹地谈了好一阵子,又下令大排宴席,有什么好吃的全都要拿出来。整个的明营一片欢腾,搞得乃儿不花即不安又不好意思,立刻答应无条件地降明,这一下朱棣更加盛赞他的明智与大义。
就这样,每二天一早,乃儿不花便回到营中下令、全军归顺大明,与朱棣一同回到了明军驻地。
此一战,明军未失一兵一卒,便将乃儿不花和耀珠二人及其所属人马全部收服。朱棣写表奏给父皇,着重褒奖了观童、乃儿不花,以及张玉和朱能。
实际消息战报比奏折传的更快,不久,此大捷便传遍了整个京城,几乎人人都在传播着四皇子燕王殿下创造的这个战争奇迹,当然、也有对这件事不以为然的。
别人怎么看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皇帝的态度。
看过战报及奏折后,朱元璋对这一结果也是十分的满意,还在金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夸奖了自己的这位四儿子几句,然后传旨、让朱棣带着乃儿不花和耀珠进京封赏。
圣旨传到时、朱棣正在王府中同道衍聊着近段时间的形势,听说父皇让他进京,一时竟拿不准是福是祸,脸的表情也是一会儿阴、一会儿晴,看起来古怪极了。
见他这副样子,道衍不禁笑了、道,
“四爷你是在担心什么吗?”
“也谈不是担心,就是猜不透父皇是怎么想的。”
朱棣苦笑了一下道,
“大师您看,经此一役,能改变一些父皇对小王的看法么?”
“父亲对儿子的看法其实是早就形成了的,所说的改变、实际只是不时的调教、以及是否调教成功罢了。四爷你也不必担心这些,此次进京只要注意凡事低调、谨言慎行便可以了。”
道衍倒是一副轻松的样子,不紧不慢地说着。
朱棣听了、点了点头,
“好的,小王记下了。”
“还有啊,别忘了一定要抽空去看看太子殿下,其他的人若想结交或宴请四爷你,尽量不要去,免得给人留下你在京内到处结党营私的印象,要知道、这可是陛下极其反感的事情。”
道衍很严肃地看着他说道。
朱棣边点头、边在心里纳着闷儿,为什么大师比我这个做儿子的、还要了解父皇一些的呢?
两人正说着话,武平文从外面走了进来,一迈进门坎儿便道,
“四爷,听说你要进京了是么?”
“武六侠的消息倒是灵通的很,”
朱棣看着他、开玩笑般地道,
“怎么?你还想跟着我去、到徐府中再大闹一回么?”
“您说呢?四爷想不想让我去呢?”
真难得,武平文这回没有象以往那样闹着要跟他一块儿去,这倒让朱棣有些诧异。
道衍见了笑道,
“四爷有所不知,武六侠在华山的师兄们近日来信、催他回去一趟。”
“是啊,掌门师兄让我回去,我不好违抗,”
武平文接过话茬儿道,
“可如果是四爷你需要我跟着你,那么我就有理由、心安理得地不听他们的了。”
“武六侠,算起来你离开华山也有不少的日子了,也该回去看看了。”
朱棣听了他的这番逻辑,有些哭笑不得地道,
“放心吧,路我会带着祝五侠,有他在、你总不用担心我的安危了吧。”
“是啊,你也总该回去一趟了,毕竟七弟还在山呢。”
刚说到这儿,祝平乐也走了进来道,
“只不过六弟,回去后你就当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也不曾见过五哥我,不要让几位师兄看出什么来。”
“我知道,尤其是水平湖,我会小心的。”
一提到“水平湖”这三个字,武平文又忍不住地咬了咬牙,可还是答应了五师兄的要求。
祝平乐又看了他一会儿道,
“其实六弟你说的没错儿,对于水平湖这个人、确实应该好好的防备着点儿。这样吧,回去见到七弟后,如果有什么不对头的,就带着他逃出来,千万不要等着被别人的暗箭所伤,毕竟不是每一次都能遇到五哥我这样的好运气。”
“小弟懂了,放心吧,我既然已经有了防备,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就被暗算了。”
武平文点头答应着。
就这样,朱棣在祝平乐和郑和的陪同下,带着乃儿不花和耀珠、启程进京,而武平文却收拾好后、赶回了华山……
且说朱棣他们这一行人、一路之倒也无事,这天终于赶到了南京城。当京城那高大的城墙已映入眼帘时,远远见一队人马整齐列队相迎,再走近一些、为首的却是袭爵不久的魏国公徐辉祖。
此时、双方队伍已经离的很近了,徐辉祖催马前施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