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给王子和王爷们的考试  带着图书馆回大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那么你们听第二题,在泰西之地,有一位与孔子同时代的大家,可称之为苏子,在他们国家与孔子在中国的地位一样,他的徒孙说过一句话:‘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请问,你们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自古以来有“真理”的概念吗?中国有“真”,有“理”,但将两者结合起来,似乎并没有这种说法。现在的人们怎么理解这句话朱允炆也很感兴趣。

“诸位皇叔,你们也好好想想这两个问题,朕希望你们一会认真回答。”

“是。”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监考时间。

。。。。。

这个题似乎上一道题要难,答题时间普遍要长。安王朱楹是最后一个交的,用了半个多时辰的时间。

朱允炆看了他们的答卷,内容是千奇百怪。总的来说,学习儒家学说比较深的,对这句话持抨击态度,认为天地君亲师,对老师一定要恭敬,不能反驳。对“真理”的理解没有说出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不过也算是言之有物。性格比较野的,以朱高煦为首,平时不好好学习,肚子里没多少墨水,他们就是随便写了点,没什么内容。他们也是交卷最快的。

只有一位安王朱楹,写的文章接近后世的观点,认为老师应该尊敬,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个书也可以指老师。自己认为对的观点要保留,但不能反驳老师的观点。

这种话也没有具体答案,就算是坚持认为天地君亲师也无所谓,朱允炆看的是他们的态度,朱高煦之流显然不合格。

等诸王都看完了,朱允炆说道:“皇叔应该有答案了,结合两道题的答题情况,各位皇叔投票吧。你认为谁最不合格,就说他的名字。就从燕王开始。”

投票这种说法诸王闻所未闻,不过也很好理解。燕王朱棣说了一个朱允炆也没想到的人——朱高煦。很明显朱高煦的表现连他老子都看不下去。

是否有其他原因,朱允炆也不去想,他接着说道:“诸位皇叔认为朱高煦不合格的举手。”

“刷。”都举起来了。

“那么好,朱高煦,出去拍地面去吧,一位护卫监督。”

朱高煦脸色惨白,无精打采的走了出去,很快外面响起了“啪啪啪”的声音。

用这种方法,一会就将不合格的给选出来了,除了朱高煦,还有齐王家的两个儿子。两道题都合格的只有安王朱楹。朱允炆也觉得安王的两份答卷都还可以。其他的都是诸王认为只有一题合格的。

解决完了世子的问题,朱允炆开始了与诸藩王的对话。

“不知诸位皇叔如何看待蒙元问题,怎样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燕王,你最有经验,你先说。”

“陛下,臣以为对待蒙元应该软硬兼施。”

“哦?”果然专家就是不一样,一开口就言之有物。

朱棣继续说道:“臣与蒙元打了近二十年交道,对其可谓知根知底。臣以为,蒙元乃游牧民资,死而不僵,很难将其彻底消灭,因此一味地采取战争手段是不可取的,只会白白消耗大明人力财力。要彻底解决蒙元,必须辅之以其他手段。”

“皇叔快讲。”朱允炆有点小兴奋,朱棣有这种意识,再加上他的黑科技,何愁蒙元不灭。

“这种软的手段就类似于汉朝昭宣之时的迁移。可以将蒙元的一个个部落迁至长城以内,与汉民同居,如此百年后,再无蒙人,只有汉人也。”

总体上没有脱离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和实践,但显然朱棣是认真的想过对蒙元的政策的。不知道为何在历史上朱棣并没有这么做,难道是因为迁都后觉得蒙古人进入长城内不太保险?

“其他皇叔可还有良策?”朱允炆一边想着一边说道。

“陛下,臣以为以夷制夷乃良策,可重用宁王的‘朵颜三卫’,令其出塞追逐黄金家族之人。”周王朱橚说道。

“如何保证朵颜三卫对大明保持忠诚呢?”

“臣以为无需朵颜三卫保持忠诚,只需要他们对蒙古贵族大肆屠杀就行了。如此一来整个蒙古族部落必无朵颜三卫的立足之地。”

“皇叔说的说得有道理,但还是需要我大明军队的节制,朵颜三卫由我大明将军率领。”

周王说完以后,其他楚王、齐王、蜀王没能说出什么计策来,他们的技能点没往谋略上面点,虽说楚王带兵打仗的能力也还可以。

“那么老师与真理问题的问题诸位皇叔可有看法?”朱允炆又问。

这是蜀王擅长的问题啊,因此朱椿首先站出来了:“陛下,臣以为尊师重教非常重要,后汉书孔僖传中曾言‘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还望陛下勿忘先人的教诲啊。至于真理,臣以为也非常重要,师严然后道尊,真理必须排在‘尊师’之后,。”

果然是传统的学问家,说话一套一套的。朱允炆不想反驳,便道:“皇叔说的有道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