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四则运算,方程,函数,数列,几何,概率等内容。这本书首先是要给朱允熥和朱允熞用,后面颁发天下作为全国的数学教材,因此不需要那么复杂,都是中国古代早就解决了的问题,就是为了让人们熟悉这一套新的数字体系。
而且朱允炆还要改变汉字的排列方式,从竖排不带标点改成从左到右加标点,1+1=2如果用竖排表示的话看起来太费劲。标点的作用更是巨大,有了标点,就不会有那么多歧义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没有标点的话一句话有很多种解释,像“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种,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至于符号方面,朱允炆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将其替换掉,东亚各民族的文字没有像希腊文和拉丁文那样的,用做数学符号不太合适。因此朱允炆决定就不换了。至于怎么解释这些文字的来源,原来元朝的对外交往可是很广泛的,很多欧洲人都来过中国,留下只言片语也很正常,就说从中借用的好了。
想好了对策,朱允炆开始下笔了。
“第一章数与运算
1.1数与运算概述
人类与其他许多动物一样,在远古时代就具有辨别事物多寡的能力,这就是原始的‘数感’,后来逐渐发展成数的概念
。。。。
第二章代数式
。。。。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
。。。。
第七章概率与统计初步”
朱允炆一直写到概率,就停了,这些就够了。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数学体系,将数学抽象化。中国的数学均以实用性为主,不只是数学,其他知识也是一样,强调实用性,因此没有用的东西就发展不起来,发展的很慢。
抄这本书朱允炆用了七天,一天一章,每章二十页左右,简直不要太轻松。用毛笔写小楷其实还是挺快的,就是写不了太小,这点上不如硬笔,太小了就糊了。
抄完了这本书,朱允炆并没有交给国子监让他们印刷,虽然活字印刷术早就发明出来了,中国却并没有大规模使用,主要是因为平常使用的汉字太多,一个一个找太麻烦,不像拉丁文一样只有几十个字母。因此接下来朱允炆要做的就是寻找印刷机的技术和改进造纸术,现在这个时候德国古登堡已经把活字印刷机发明出来了,西方的媒介革命已经开始了,中国要是还用雕版印刷和手工造纸,就必然在知识传播上落于人后。
古登堡发明的是木制凸版印刷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沿用了300年之久。一直到19世纪初,德国的柯尼希制成第一台圆压平凸版印刷机。朱允炆想要的印刷机也不用太先进,只需要古登堡发明的垂直螺旋式手扳印刷机就行,再加上东方人民的智慧,东西碰撞,朱允炆相信大明工匠一定会对古登堡印刷机作出更好的改进。
至于造纸技术,目前用的纸大多是竹纸,制作工艺已经非常完整了,但仍然是手工制作,效率太低。朱允炆要做的就是找到造纸机的技术,用木材、纸浆造纸。虽然朱允炆对目前大明的造纸技术不太了解,但他知道造纸机肯定是没有的,所以一定会比目前的手工造纸先进。
关于古登堡印刷机和路易斯·罗伯特造纸机的技术原理的资料倒是挺多的,根本不用愁找不到。这次朱允炆愁的是画图,印刷机和造纸机都很简单,但朱允炆画不下来啊,画图技术太渣,这种事又不能让别人做,其他人又看不见他眼前的屏幕,而且朱允炆也讲不清楚。没办法,朱允炆只能一点一点的画,一点一点的修改,并尽量把制作步骤写的详细些,以减少对他画的图的依赖。
将这两种机器复制在纸上花的时间比抄数学书花的时间要短一些,但也用了五天时间,都花费在画图上了。
“怎么就不能下载呢?”朱允炆已经不止一次絮叨了。
在朱允炆将这两种技术交给工部尚书严震直的时候,严震直简直惊为天人,其他大臣也是目瞪口呆,纷纷赞扬朱允炆英明神武,雄才大略。
他们也问过这些东西是哪来的,朱允炆打了个哈哈,只说是先帝托梦赏赐给他的,让他将其传遍天下,争取人人都能读书。
大臣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又是一通歌功颂德,听的朱允炆起鸡皮疙瘩。
造纸机和印刷机的威力还未完全显现,就已经引起官员们的震动了,谁都知道,这两种技术是多么重要,偏偏这是皇帝拿出来的,没人敢将其据为己有。
工部成立了大明皇家制造厂,开始招募工匠专门制作这两种器械。而且朝廷已经放出话来,允许民间使用这两种机器,并接受预定,按时发货。由此又引发了一阵狂潮,但凡有点实力的商人纷纷赶往应天府,以抢得先机。
士人们尤其是寒门子弟也称赞朱允炆功德无量,乃一代圣王,并表示“乾圣”这个年号选的非常好,非常符合当今圣上。
总的来说,局面大好,至于说世家大族会不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