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
他也不止一次的痛心,痛心扶苏根本不懂他的心思。
当年贬斥扶苏出京,看似是严厉的处罚,但若扶苏真的明白,又怎么能看不出他的良苦用心。
上郡紧邻首都内吏地区,大将蒙恬率帝国北部军三十万精锐驻扎在此,这支帝国的精锐部队,不但是防御匈奴的戍边部队,同时又是拱卫首都的外围部队。
北部军统帅蒙恬兼任首都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内吏,完全掌控着首都和北部军的军政大权,其弟蒙毅又为内延中枢政要,蒙氏兄弟如此重要的地位,派扶苏为监军,如若是真要贬斥废黜,又怎会这样安排?
所以他怪扶苏读不懂他的良苦用心。
然而……
后来嬴政又渐渐明白,赵高李斯也好,扶苏胡亥也好,真正让帝国走向灭亡的还是他嬴政自己。
赵高、李斯是为臣子,用人不察,自己难逃干系。
至于胡亥的忤逆篡权……
当年昌平君熊启一事,嬴政开始忌惮于扶苏体内另一半楚系芈氏的血脉,正因如此,他开始犹豫于胡亥、扶苏两可之间。
后来,他确信自己可以长生不老,所以便摈弃宗制,一直没有侧立皇太子,才留下了这个巨大的政治隐患。
再者就是扶苏的软弱,这更是他为父的悲哀。
执政后期,嬴政的性格变得乖张暴戾,恐惧多疑。
扶苏虽然贵为皇长子,但是却多年处于自己的威严之下,颤颤巍巍、如履薄冰,以至于丝毫不敢忤逆于他,这种病态的父子关系,又何尝不是他一手所造成的。
有因有果,嬴政举目仰望……
皇权、帝国、咸阳宫都如同烟尘泡沫,凐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这,或许就是追求长生的代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