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新华社要采访我们边境村委会,做报道,我们选定了陈支书,你带去一下。已经通知了大堡镇,陈支书已等几,带到即可。”指挥长这天吩咐道。
“新华社?这级别够高的。”路小北咋舌。
“呵呵”指挥长又笑了。
路小北去接记者时,才知道是新华社驻地方记者,只有一人。
戴副黑框眼镜,穿棕色休闲裤、夹克,里面配白衬衣,带了黑色的公文包、手提电脑包。
“你了解陈支书吗?”在车上,打过招呼之后,记者问路小北。
“了解一些,并不多。”路小北斟酌了一下。
“可以谈谈吗?”
“可以。比如说他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记者这会插话,这四个字在全国人民的地位都一样呀。路小北刚听说此事时也是佩服不已。
“是呀,厉害吧?”
“厉害!这地方竟然……”余下的话记者没说。
“我就没考上。”这记者倒是直言不讳。
“我也没考上。”路小北这时也这样说道。
俩人相视而笑。
“宋记者,此次想采访哪方面的事情?”
在车上总不至于一路无语到目的地,路小北热络的闲聊起来。
“边疆的风土人情、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宋记者也是个干净利索的人。
“多拍些,这里的百姓太不容易了!条件虽艰苦,但一直在坚守……”
说再多,道再明,都不如记者亲自采访陈支书时,支书的采访语录来得深刻。
好多年后,那幅画面还深深印在路小北脑海里,也许此生难忘了。
到大堡镇之后,分别和李书记、朱镇长、熊主席做了介绍,握手之后去了边境线了解,并拍了照片。
边境风光不用多介绍。没有泰山的威严,也没有黄山的峻秀。
没有江南的秀美,也没有海岛的涟漪。
更没有发达地区的富庶。
但路小北却喜欢这个地方,他观察到记者也是喜欢的。
因为当地有着原始而又单纯的美。
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原始的村落、袅袅炊烟,一见到客人就裂开嘴的笑脸。羞怯的少女与孩童,勤劳的人民。
时不时会偶遇到朝人类哞哞直叫的黄牛,有个把头牛还会不觉害臊的直接在你面前排出新鲜的牛粪,有些是排出尿骚味冲刺鼻的牛尿……
虽然那画面不忍直视,但在大城市能看到吗?
还有看到镜头,也不躲闪,还争相拥挤的往前凑的少数民族同胞……
拍了几张天空的照片。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来这地方的人,哪个不羡慕当地的蓝天?!蓝得那样纯粹,调色盘怕是也调不出来这么美的蓝。
江山美如画!令人沉醉。
也许有人会发出疑问,为什么不是去采访金竹坪村委会的熊国斌、熊国强?
实在是那两位英雄接受采访的次数太多了!名声已在全省、乃至全国传颂。
在边境,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奉献、默默耕耘的人民。
在边境线上拍好照片,采访了当地村民后,回到镇上开始进行采访事宜。
采访的地方位于镇政府办公楼小会议室。
已是黄昏,但还没有吃饭。只剩下对陈支书的采访了,结束就吃饭。
太阳已落山,但还没达到开灯的地步。
黑色会议桌两对面,记者是一进门这排,背对着门,在他面前摆着他的手提脑,边问坐在他对面的陈支书边打字记录着。
宋记者打字特别快,寂静的小会议室内,霹雳啪啦的打字声特别清晰。
镇上的领导先让他们在自己办公室等着,只留下路小北,难道记者是顾虑镇上的领导在,陈支书不敢说真话?
路小北怀疑。他很想告诉记者,陈支书不是那样的人。
路小北可听说过陈支书刚正不阿的一件小事。
中央八项规定没来之前,县上某单位的领导说:“划钱到你们村委会,买礼品送领导的开支不好在单位上记账,村委会资金审核不严些,你们帮我们处理一下。”
陈支书当时说:“领导,这不好吧?村委会现在也管的严……”之类的推脱之词,该领导继续游说。
陈支书最后干脆说“我不干。”
当然,这件事传出来,有些人觉得陈支书轴。可在路小北眼里,他由衷的佩服起陈支书来。
不然以前,路小北可认为陈支书人滑,主要是他太会讲好话了,夸赞或奉承别人的话。
“宋记者,这位就是我们和平村委会的陈廷泽支书。”路小北帮俩人做介绍。
“陈支书,这位是新华社的宋记者,来采访我们边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