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子云不该献长杨  独孤之后复孤独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精于文辞,都是汉赋的大师;滋养他们文化人格的所在,都是灵秀的巴山蜀水;甚至连二人的生理缺陷也惊人地一致:他们都患有较严重的口吃,“不能剧谈”,因而都“默而好深沉之思”。

少年时代,扬雄就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也许是年轻气盛,他对投江而死的屈原颇不以为然,他乐观地认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为了进一步阐释其观点,扬雄还调动他敏锐的才思,写了一篇扬扬洒洒的《反离骚》。“惟天轨之不辟兮,何纯洁而离伤”?

他为屈原掬一把同情泪,又充满信心地憧憬着自己的前程,他相信,“天轨”会为他而开。

于是便有了辞情华丽、铺陈热烈的《羽猎赋》、《长杨赋》。扬雄不惜惮精竭虑,把帝王田猎的盛况和汉朝国力的强大用靡丽的句式、优美的词藻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在华章大赋之下,又暗含着委婉的讽谏和深深的忧患。

李白却没有买扬雄的账,在他写的《古风》组诗中,专门有一篇说扬雄,更确切的说是挖苦、讽刺:“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

李白在他的这首《古风》中,涉及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西汉文人扬雄,另一个,就是西汉男宠董偃。相比之下,游荡于市井中高声叫卖的采珠人的命运,却比在文字中爬梳思想的文人(扬雄)的命运要好得多。皓首穷经而家资拮据的扬雄比起这位因色相而发迹的卖珠人,只能徒增感伤。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