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他淘汰了,没有了官员这个身份,他在新朝将会变成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普通人。
彭家齐知道鲁若麟对于纯粹的诗书官员非常不感冒,不能干实事的官员对安国军来说毫无用处,甚至不如那些青楼出身的女官,哪怕你把文章写得天花乱坠。
当然,也不是绝对。真要是诗词文章特别出色,安国军还是会用的,起码教育和文宣这块会非常高兴的接纳他们。
彭家齐自认自己的诗词文章只是一般,所以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只能从干实事上想办法。
要说彭家齐还是有行动力的,比一般的文人和官员要强不少。
长期处于官场的底层使得他比较务实,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主动去了解安国军的各项规定和政策,观察学习安国军的做事方法,积极接触安国军的人,从中了解到了很多与朝廷大为不同的东西。
其中最令彭家齐感兴趣的就是安国军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
只要有才能,哪怕是流民、乞丐出身都可以身居高位,绝对没有什么隐形的天花板。
而朝廷中,这样的潜规则到处都是。
比如非翰林不能入内阁,三榜进士能够做到知府就是烧高香了,做到巡抚就是撞大运,身居部堂高官更是祖坟冒青烟了。
至于举人,能够做到知县或者府一级的佐贰官就不错了,像海瑞和陈新甲这样可以高举庙堂的完全是异数,不能当作常例。
有了这样的对比,彭家齐心里的雄心壮志也被激发起来了。
要是运气好,说不定宰辅、阁老他彭家齐也可以奢望一下。
在无所事事、蛰伏的这段时间,彭家齐一改以往得过且过的做事心态,积极学习安国军的知识,频繁向师爷、吏员们请教各种办事方法和手段,渐渐脱离了原本虚不着地的做事风格,能力上有了长足的长进。
剩下的事情就是等待了,等待安国军颁布新的用人制度。
彭家齐知道,对于他们这样的底层官员,安国军绝对不会全部弃之不用,吸纳可用之人是必然的。
毕竟朝廷的官吏加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且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鲁若麟肯定不能完全视而不见,吸纳部分进入安国军对于安国军稳定统治也很有必要。
何况随着安国军统一天下的脚步加快,对于官员的需求愈发急迫,这些都是彭家齐他们的机会。
现在,鲁若麟通过朝廷颁布了新的官制,彭家齐的机会终于来了。
安国军对于朝廷现有官员的使用并不是直接接纳,而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背景调查。
只有通过背景调查的官员才有被吸纳的资格,如果是那种庸官、昏官、贪腐严重的,犯有严重罪行的,不但不会继续使用,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入职培训。
通过审核的原朝廷官员还要经过安国军的严格培训,熟知、认同安国军的理念与规矩,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承诺认真贯彻执行,接受监督,才能通过培训考核。
第三,服从分配。
这些通过考核的官员首先要分配到新收复的地区,并根据实际情况分配职位。这些情况包括个人能力、该地区的人员配置情况,并不是你原来是什么职位就分配什么职位的,可能变高,更大的可能是变低了。
当然,作为前朝旧臣,能够在新朝继续当官就不错了,想要飞黄腾达那就努力干活吧,安国军在这点上倒是一视同仁的。
因为明朝官员的腐败情况实在是太严重了,想要大规模追查实在是力有未逮,基本只能将民怨很大、罪行太明显的一批官员进行惩治。并严厉警告所有官员,安国军可以既往不咎,但是以后一旦再犯,前罪并罚。
当然,这样的警告对于有心改过的官员还有些作用和威慑力,但是对于恶习难改的官员们,恐怕作用有限。不过鲁若麟已经在组建专门的部门进行反腐,目的就是遏制官员腐败。
彭家齐犯过的小错不少,但大奸大恶绝对算不上,顺利的通过了安国军的审查,即将进入培训阶段。
与彭家齐一起通过考核的还有宜兴县的主簿和县丞,以及部分吏员。典史、巡检和一些吏员则因为恶事做得太多,被查实了罪行,直接下狱了,等待他们的将是律法的审判。
彭家齐在后怕不已的同时,将主簿、县丞以及通过考核的吏员叫到一起,联络联络感情,为将来的培训做准备。
“诸位,不久我们就要去培训了,要是顺利通过安国军的考核,以后就要离开宜兴各奔东西了。大家毕竟都是从宜兴走出去的,以后还要相互扶持啊。”彭家齐已经没有知县的架子了,将大家叫到一起也是希望能够在安国军中多一些朋友。
“县尊大人客气了,谁不知道县尊大人学识渊博,必定前途远大,我们啊,能够混个一官半职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