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是向天津巡抚报备了的。如果是平时这种外兵进入京师周边肯定是不会被允许的,不过此时整个大明北方都是鞑子的兵马,难得有军队愿意来帮忙抵抗清军,所以天津方面既不反对也不肯定,将这个消息上报了朝廷,放任孙什南下增援卢象升。
天津方面因为与黄济长期打交道的原因,对兴汉军了解的更多,信任度也更高,相信兴汉军绝对不会是来趁火打劫的。所以才会帮助孙什组织船只,安排他们南下,受到的待遇甚至比大明的军队都要好一些。当然孙什花费大笔银子大肆采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起要这要那的大明客军,兴汉军这样的财神爷谁不喜欢。
对于这种不远万里前来助拳的行为,朝廷肯定是非常满意的,兴汉军的表现甚至比大明自家的军队都要积极的多。在朝廷的眼里,这是兴汉军心向朝廷,有心招安的最好铁证。谁敢说这不是兴汉军的投名状?不过兴汉军是用鞑子的脑袋证明自己对大明的忠诚而已,这个地域难度副本的选择更能说明兴汉军的心意有多诚恳了。
所以卢象升在奏折里恳请朝廷立即招安兴汉军,最起码也要派人前去宣慰和示好,一定要将兴汉军牢牢的绑在大明的战车上,供大明驱使。
人在势单力孤的时候,任何一个愿意帮助自己的朋友都是珍贵的。哪怕这个朋友也许包藏祸心,但是至少可以解燃眉之急,先把难关渡过去再说吧。而大明这个时候正是力有不逮的时候,所以卢象升一点都不怀疑朝廷会如何选择。
在卢象升详细解释了兴汉军与朝廷的关系,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后,德王终于放心下来,这个亲可以结了。
一事不烦二主,说媒这种事情还是需要一个有分量的人来出面的,德王趁势拜托卢象升从中牵线,促成这桩美事。
卢象升也欣然接受,这个事情从他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可以加深自己与孙什,甚至是兴汉军的关系,对接下来的大战还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