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三章 鲁若麟的人才观(求推荐票、求收藏)  明末之兴汉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五经就可以做官的想法更是想都不要想。”

“我请你们来是做实事的,不是请你们来做道德模范的。而且如今的世道也不会跟你讲这些,如果你觉得凭借道德文章就可以平定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我可以想办法把你送到鞑子和流寇那边去,去实现你的伟大理想。”

“我要你们来是帮我兴工商、劝农渔、强军队、教百姓,这里面涉及的工作千千万万,繁杂无比,任何事情都需要你去亲力亲为。兴汉军没有什么官吏之分,能做事、会做事就有机会升迁,这是唯一的标准。”

“我知道你们之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大明科举中的失败者,否则也不会跑到兴汉军这个犄角疙瘩的地方,这没有什么好忌讳的。”

鲁若麟说到这里的时候,在场的书生们都羞愧的低下了头,因为这确实是实情。

“但是我没什么依然对你们报有很大的期望?”一味的贬低这些书生鲁若麟怕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

说到这里的时候,鲁若麟故意停顿了一下,操场上的书生也用好奇的眼神看着他。既然鲁若麟把他们贬的一文不值,为什么又会接纳他们?

“因为大明的科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鲁若麟的话犹如在水里扔下了颗炸弹,溅起了滔天巨浪。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制度,至少在世界范围来说,在培养官僚系统这方面是领先其他国家上千年的,是后世流行世界的公务员考试雏形。

正是通过科举,华夏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知识和权力的垄断,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有了阶级跃升的机会,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科举本身没有错,否则那些贫寒子弟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许多人才也会被埋没。但是将诗词文章作为选取官员的唯一标准那就大错特错了。”

“徐班你们都知道吧?没见过估计也听过。他就是一个科举的失意者,屡试不第被世人看作废物,遭到乡亲和族人的歧视。他没有才能吗?是的,在科举这条路上他毫无天赋,甚至可以说是愚钝。但是在机械器具、工程营造上他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可以这么说吧,在兴汉军,一个徐班比十个状元都更有价值,更珍贵!这话你们可以对外说,这就是我鲁若麟对徐班的评价。去年兴汉军做过一个评估,徐班为兴汉军创造的价值至少值二十万两,今年只会更高。什么是人才,这就是人才。”

“所以对于徐班,兴汉军可以给房子、给位子、给银子、给特权。我对兴汉军内部下过一个命令,只要是徐班觉得有必要,哪怕是半夜三更要把我从女人怀里拉出来,也不得阻拦。”

“不是我有多么宽宏大量,而是因为我知道徐班是在为我做事,为兴汉军的大业奋斗。手下如此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作为老大又有什么理由不待见他、不尊重他、不重视他。”

“徐班生病了我要安排医生问诊送药;徐班婚事出现问题我要亲自去帮他张罗;徐班安全有隐患我会安排人护卫;徐班工作上有哪些困难我要想办法帮他解决。我就像一个管家,帮他解决一切后顾之忧,只求他能够安心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要是你也有这样的价值,我一样可以给你做管家,而且做的心甘情愿、甘之若饴。”

鲁若麟这段实用主义的人才观念彻底打懵了在场的书生们。

鲁若麟不是不重视人才,关键是你值不值那个价。而且对于高端人才,鲁若麟不惜把自己比喻成管家,对人才的渴求可见一斑。

“难道只有像徐班徐大人那样为兴汉军赚钱才能算人才吗?”沈正明还是有些不服气。

“能赚钱只是能力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很多地方也可以让你一展所长。比如去维持治安、制造器械、修桥铺路、严明法纪、劝业兴商、教书育人等等,甚至投笔从戎也可以。兴汉军是一个整体,只有所有地方都强大了才算真正的强大,每个岗位都不可或缺。”

“你们之中有些人确实在科举上没有什么天赋,但是谁又能保证你们在其他方面不是一个像徐班一样的天才呢?这也是我不愿意放弃你们的原因。”

“即使你确实没有其他的天赋,写写算算当个账房总可以吧?或者培训后去当个教师也不错啊。总比你们在家乡蹉跎要强不少吧?”

“至于你们认为女子不宜为官的话我是绝对不赞同的。张凤仪在刑法上的造诣我是自愧不如,柳如是的诗词文章我也是甘拜下风。这没有什么丢人的,我又不是神,什么都懂,什么都强。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就可以了。”

“不是我喜欢重用女人,而是在以前的兴汉军她们就是最优秀的那一批人。而我只会重用优秀的人才,与出身无关、与族群无关、与男女无关。只要是人才,认可并忠心于兴汉军,我都会用。你们想要替代那些女官,可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比她们优秀,干的比她们更好。其他的那些大话套话就不要拿出来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