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天子座下  大唐暮云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陪在王良娣身边,并无特别举动。王良娣身怀有孕,又听闻小殿下陷于长安,动了胎气,只怕不日就要生产。”

德宗一怔,从心有疑防的帝君变成了顾念孙儿的长辈,脸色和缓下来,对身边的霍仙鸣道:“去太子处传朕的口谕,王良娣腹中胎儿,男则封颍川郡王,女则封汉阳郡主,赐王良娣父亲王国丈实封一百户。”

话说宰相卢杞,豁出性命来到奉天的第一日,就更加忧心忡忡。他见德宗并未宣诏自己,而是和陆贽谈到深夜,又听得陆贽为太子进言讨了恩赏,哪里还坐得住。他挨到第三天,终于求见德宗。

“臣斗胆一问,是何人上奏陛下幸于奉天行营?”

“是陆学士,卢卿有何见解?”德宗看了一眼身边的陆贽,森然道。

卢杞面色凝重:“奉天行营缺兵少粮,设若那逆贼朱泚发兵围城,恐为大患。臣恳请陛下火速移驾凤翔镇。”

德宗“哦”了一声,向陆贽道:“卢相的建议,你以为如何?”

陆贽上前一步,对卢杞深深一躬,回身禀道:“陛下可还记得,朱泚当年调离凤翔镇时,曾奏请以李楚琳为继任节度使,但陛下英明,任命张公出镇凤翔,只以李楚琳为兵马使。如今朱泚叛乱,臣恐李楚琳亦有异心,与朱泚沆瀣一气。因此,万不可移驾凤翔镇。”

卢杞冷笑一声:“陆学士身在内廷,对外镇将领间的亲疏远近倒是熟悉得很,难怪朝中赠君‘内相’美名。”

陆贽道:“陆某不才,蒙陛下器重,平日时时未敢疏忽。李楚琳此人,颜少师出使淮西前,曾叮嘱陆某,切不可相信。”

卢杞一惊,他没有想到陆贽会提起颜真卿。就在兵变前几日,德宗到底还是采纳了卢杞的建议,将太子少师颜真卿派往淮西做宣慰使,与叛臣李希烈谈判。卢杞知道,这件事令自己在朝野上下的风评又恶上了几分,甚至有御史参了一本,说卢杞妒嫉贤能,公报私仇地铲除异见者,欲置三朝老臣颜真卿于死地。

陆贽看起来和蔼客气,但此时提及颜真卿,当真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与卢杞对着干。颜真卿原本是东宫辅臣,陆贽表明立场,也就是不避讳自己与太子同心。

卢杞焉肯善罢甘休,厉声质问陆贽:“那陆学士倒说说,以城中眼下状况,倘若奉天被围,该当如何?”

陆贽面不改色,淡淡道:“奉天城在陛下的诏令修缮下,坚实如金汤,岂是旦夕就能攻下的。何况金吾卫大将军浑瑊已在赶来勤王的路上。卢相若不放心,自可往凤翔镇去寻庇护。”

“你!“卢杞一时被噎住,气得胡子都微微颤动。

德宗看着这两位针锋相对的臣子。

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会争执起来,但这正是他要的局面。一直以来,他都在试探陆贽,陆贽在东宫问题上的坦然无忌,令他反而更信任这个其实相当年轻的臣属。只是,他作为君王,身边岂可只有陆贽这样的君子,朝政天平的另一端从来不可缺了卢杞。

卢杞是不少朝臣口中的“小人”,不过在德宗看来,小人有时候用起来恰恰更为得力。

等二人吵够了,德宗才和颜悦色地制止了他们:“卢卿,这奉天兵防稀少,是连朕都忘了的事,莫怪陆学士了。朕这几日未曾诏你议事,也是因为听闻你对唐廷一片忠心,兵变那日是越墙而出,险些受伤,朕便想你好生歇息,你不必多虑。“

卢杞无法,只得谢恩告退。他气急败坏地恼了几日,没想到等来了更坏的消息。

凤翔镇李楚琳果然叛变了,杀死节度使张镒,宣布归附朱泚。卢杞再见德宗时,不由心下惶惶,孰料德宗倒似忘了那日他与陆贽的争论般,议事照常。

这日未时,几位要臣正在御前,守城的令狐建忽然来报,城下来了一支千人的队伍,领军者为陇州行营统帅韦皋,还自称护卫着小皇孙。

陆贽,以及平章事李勉,均眉头一展,向德宗奏道:“恭喜陛下。“

德宗倒是面色平静,问卢杞:“卢卿,如果朕没记错的话,这韦皋还任了凤翔营田判官一职,算来也是李楚琳治下,你说该不该放他进来?“

卢杞心思一转,决然道:“若陛下信任,臣愿出城查看,小殿下是否在其营中。倘若有诈,也不过是牺牲臣一人,和陛下安危相比,臣的性命何足挂齿。“

德宗欣然一笑:“卢卿虽有时急躁了些,对我李唐宗室倒确是一片赤诚。不过性命之说,卿言重了,韦皋此人,朕还是约略清楚底细的。令狐将军,传朕旨意,开城放他们进来。“

听说爱子得救,太子李诵赶了过来。王良娣前日已有了临产迹象,他守在屋外,听着至爱之人的痛苦呻吟,心如刀绞,彻夜未眠。

大概是太子的形容太过憔悴,小李淳在德宗御前见到自己的父亲时,一时懵然,竟还怯怯地往王叔文身边躲了一躲。

王叔文大骇,忙忙跪下:“陛下恕罪,太子恕罪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