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花蓝厂》  永别了机器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胡八一说的这个花篮厂,位于良村的工业园,厂的规模不大,全厂员工和管理人员加起来才几十个人,虽然规模不大,但利润却非常高,这是因为这个厂的花篮子都是用金属制作出来的,而成品又远销欧美地区。

杨粮明和胡八一很碰巧,他俩到花篮厂的厂门口时,文员正握着大头笔、在招工牌上龙飞凤舞。

随着文员的一阵龙飞凤舞,招工牌上的内容也很快出来了;

从即日起,本厂招聘编织技工3名,底薪210元一个月,平时加班费为底薪的1.5倍,周末加班费为底薪的2倍,节假日加班费为底薪的3倍,全勤奖100,技能奖120,包吃住,本厂货源充足,有意者请带上相关证件……

“底薪210,全勤奖和技能奖都上百,光是这几样,一个月就算一天班都不加,也有四百多,嗯,这个花篮厂确实不错。”胡八一不断点头。

“只可惜,我们是生手。”胡八一惋惜的叹道。

“……”杨粮明。

“小姐,我们这样的生手来应聘,行么?”胡八一试探的问文员。

文员朝杨粮明和胡八一看了看,抿嘴一笑:“可以啊。”

这个文员十八九岁,长相只有一般,但清纯干净,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不过。”文员说:“学徒工的底薪只有150,而且没有技能奖,加班费也是按照150的底薪计算的,还要扣伙食费,住宿舍的话要扣水电费,然后,你们什么时候学会,什么时候可以申请加工资和技能奖,你们先考虑一下,觉得行的话,就进去填表。”

“行。”胡八一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你呢?”胡八一问杨粮明。

“我也行。”杨粮明点头。

“我老乡说也行。”胡八一指着杨粮明对文员道。

“好。”文员嫣然一笑,然后对胡八一和杨粮明说;“请把你们的证件拿出来。”

“唔。”胡八一赶紧把口袋里的身份证和流动人口证拿出来。

“阿粮,把你的身份证和流动人口证也都拿出来。”胡八一说。

“我在拿。”杨粮明回道。

(注;这个年代,在广东工厂打工,既要身份证,也要流动人口证,有些工厂还要健康证。)

两人把自己的身份证和流动人口证都交给了文员。

“都是你们本人的吗?”

“是。”

“好,你们谁要是撒谎,就没收了。”

然后,文员辨识这些证件的真伪。

辨识真伪之后,文员笑道:“是真的。”

“呵呵,我胡八一从来不骗人。”

“胡八一?你怎么叫这种名字?感觉跟元朝那些汉人祖先一样,都叫什么朱六八、李十一的。”文员边说,边拿身份证对比杨粮明和胡八一的脸庞:“你老爸老妈该不会都是数学家吧?”

“那倒不是。”胡八一说:“这个名字,说来大有来头。”

“说来听听。”

“我出生的时候,正好是建军节,于是,我父亲给我取名叫胡建军,到了上学的时候,谁知道,班上有十几个叫‘建军’的,又有几个是同姓,老师都分不清,于是,叫我们家长改名字,我爷爷和父亲都很爱国,结果,给我取了个胡八一。”

“原来如此。”文员茅塞顿开。

“好吧,你们进来填表吧!”文员微笑的对胡八一和杨粮明说。

“对了,你们身上有没有都带了50块钱?”文员转身问他们。

“带了。”胡八一立马回道。

“我没有带。”杨粮明看着文员。

“不行哦,要交押金的。”文员说。

这个年代,珠三角的工厂都要交押金,许多工厂还要压身份证,至于押金的数额,各个工厂的标准不一样,身份证压着的时间,各个工厂的标准也不一样。

“怎么办?我身上没有钱,钱放在招姨那里。”杨粮明有些着急。

“我身上有。”胡八一说。

“太谢谢你了。”杨粮明高兴的说:“回去就还给你。”

“没事。”胡八一从钱包掏50块钱出来,很好爽的甩给杨粮明。

……

这是杨粮明第一次进厂,也是第一次填表,他有些不知所云,担心自己不会填。

不过,当他拿着表开始填之后,才发现,其实很简单。

填完表之后,文员告诉他俩;“你们在明天早上八点钟之前,带着自己的3张照片,还带着自己的饭盆和喝水的杯子,到厂门口等我。”

“好。”

“要得。”

“那就这样了,欢迎你们加入我们团体,今天下午好好休息,明天开始努力。”文员顺了顺秀发,带着调皮的口吻对杨粮明和胡八一笑道。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