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武当山下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素闻武当山名扬天下,初次见面,看看也好。天一道长也是好久不见,但愿他别来无恙。”“什么叫做别来无恙,他又不是尴尬人,你这话说的,可就有失体态了。此番我们可是要拜访武当山。”武连叮嘱三人。子午点点头,叹道:“不错,虽说老毒物是武当山的弟子,可他早已被逐出师门。虽说玷污了武当山的名声,但他也没什么了不起。武当山与他没什么关联,我们不必因此就误解武当山。”“不错,老毒物如何被逐出师门,虽说当年天一道长也多多少少说了一些,但其中原委,自然也有所保留。此番正好细细问来。”余下普安信心百倍道:“可不是,上次人多眼杂,难言之隐也在所难免。我们此番恭恭敬敬前来拜访,这独处久多了,想必天一道长会推心置腹也未可知。”

“好几日颠簸而来,总算快接近襄阳了。武当山一过,襄阳就近在眼前了。”武连躺下身,翘着二郎腿,眨了眨眼睛,乐道。“一派胡言,武当山到襄阳还有一段路程,这一路青山绿水也算赏心悦目了。”余下反驳道。“烫了脚,还这样臭!”普安见武连这幅模样,就想逗一逗他,随即偷偷朝武连脚丫子用手指头戳了戳,一本正经道。武连一激灵,顿时翻白眼道:“胡说八道,洗了干干净净,不信你闻一闻。”说着把脚丫子伸向普安的屁股,轻轻踢了踢。普安、武连二人打闹片刻,乐个不住。

余下还在摇头晃脑,嘴里念念有词:“天外飞仙,天外飞仙。”子午朝余下后脑勺偷偷轻轻一敲:“睡觉!”说着一口气吹灭蜡烛。

武当山,道家圣地,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如今天下大乱,中原有许多文人墨客至此躲避战乱。故而书卷气也飘荡在武当山四下。子午四人从山下一步一步登临,果然气度不凡。悬崖峭壁,群峰环立,郁郁葱葱,神仙境界,道家福地,蔚为壮观。

四人拜见天一道长,也是好久不见,久违之感,溢于言表。相互寒暄片刻,武当山弟子上前奉茶,众人在厅堂自在说话。只见厅堂,古朴典雅,太上老君坐像端坐身后,武当山弟子个个列座两侧,威风凛凛。

“天一道长,弟子见礼。敢问武当山这武当一词,可有何来历,听上去也大气磅礴,气度不凡。”子午问道。

“‘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之中。贫道素闻,汉高祖五年,置武当县于此间。汉末至魏晋隋唐时,便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唐贞观年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这武当山祈雨,果然应验,自此武当山名扬天下。朝廷喜乐无比,敕建五龙祠。乾宁年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当中的第九位。自李唐后,武当山就得以垂爱,封号武当,地位崇高、名声显赫,自然更上一层楼。太上皇徽宗陛下时,也对我武当山关怀备至,可惜他不听忠臣良将的劝阻,遭此靖康耻的大祸,故而令人嘘唏不已。他自号‘教主道君皇帝’,贫道嘴上不说,可心里却不以为然。我道家子弟,凡事都与世无争,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岂不闻,太上老君所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正道是:上善若水,道法自然。超然物外,天人合一。”天一道长慈眉善目,捋了捋胡须,介绍道。

“请问天一道长,武当山可有何宝物?”普安追问。“我武当山有三宝:神猴,美其名曰:猕猴道祖!仙家神鸟,美其名曰:红腹锦鸡;南岩老虎岩前的一株银杏树,美其名曰:银杏大王!”

武连笑道:“可堪比峨眉山的猴子?”“峨眉山如今是佛家,我武当山乃道家。佛家猴子与道家猴子有何不同,你们难道心里没数么?自然都是聪明过人了。”天一道长哈哈大笑:“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如画当属天柱峰。想当年,这三国大贤诸葛亮曾到武当山学道,也是闻名遐迩。我大宋真宗时升五龙祠为五龙观,宣和年间,太上皇又颁诏在我武当山创建了天下第一的紫霄宫。如今你们在我紫霄宫,难道没感觉出,有些王者风范么?”

“王者风范倒没有多少,不过文人墨客之气倒是不少,岂不闻太上皇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听说武当山的乐律也名扬天下,还望赐教?我们一路上山,但见许多文人墨客,不知他们至此,有何见教?”余下叹道。

“文人墨客也是躲避战乱,隐居密林。我武当山海纳百川,故而由他们去了。《太平经》认为乐律可以感天地、通神灵、安万民。东晋时,《元始无量度人经》认为梵气之离合而成音,这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隐语。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直诵为乐诵,把念诵经文与乐律相结合,自此浑然天成,融为一体。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吸收儒家礼法,制订斋醮仪式,逐步规范。现到如今,已初具规模。李唐以来,宫廷乐律传到了我武当山,如今也是发扬光大。想当年陈抟老祖熟读经书,对乐律也是了如指掌。我武当山眼下根据陈抟老祖留下的《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