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三章:神剑出鞘  忧乐记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可不是,这买西瓜,可不简单,叫挑西瓜,如若没本事,挑个半生不熟的就尴尬了。”余下也笑道。

普安对此深有体会:“还记得小时候,爹娘带我去京兆府集市买西瓜,他们就让小贩挑,果然不错,可爹娘自己又挑,两个西瓜买回去,小贩挑的味道不错,爹娘挑的半生不熟。”

“我也是,我还说我爹的手真臭呢。”武连哈哈大笑。

张明远也拿起一块香瓜,笑出声来:“我来尝一尝看。”

“我尝一尝。”子午也拿起一块西瓜,嚼在嘴里,果然入口不错,顿觉甜在心上。普安不喜欢西瓜,看香瓜不错,就拿起一块:“西瓜很寻常,还是香瓜味道不错。”

“香瓜好吃么?”扁头几口就吃完了西瓜,那眼珠又瞅向香瓜。

余下递给扁头一块香瓜:“师伯尝一尝就知道了。”

武连递给费无极、张明远一块西瓜,二人摆摆手,武连就自己拿一块尝起来:“果然香味十足。”

“无极,还记得当年去过恒山派,我可是念念不忘恒山脚下的香瓜,味道好极了。”张明远递给费无极一个香瓜。

费无极接过张明远手里的香瓜,嚼在嘴里,对子午四人笑道:“明日就要取出英雄剑了,你们今晚早日歇息。”

扁头背着手,头头是道:“这上乘武功,其实也没什么上乘不上乘的,要有悟性,只有小聪明可不行。师伯俺半生这武艺也没什么长进,要说也是贪玩、贪吃,如若不然,也不会一事无成。你们要引以为鉴,不过师伯俺倒也不是没什么本事,这终南山下的黎民百姓,哪个不知俺扁头的名声,人生在世,能靠三寸不烂之舌办成的事,就别靠拳打脚踢。是也不是?”

众人面面相觑,乐个不住,终南山依然郁郁葱葱,山色苍茫,蔚为壮观。

张明远、费无极、扁头离开后,子午四人盯着这吃食乐个不住。

“我这才明白,今日早上,师父、师叔、师伯为何问我们大宋有何瓜果飘香了,眼下一想就明白了。真有意思,早上问,晚上就吃上了。”子午坐了下来,笑个不住。

普安也坐下来,乐个不住:“可不是,别看他们人到中年了,可心啊还年轻气盛的不得了。想事做事都深藏不露,很有趣。”

“瓜果飘香,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就是神清气爽。”武连端起香茶,抿了一口道。

余下灵机一动,提议道:“你们看,这满桌子的糕点、水果、坚果,光知道名字叫很是不简单,如若知道来历出处,岂不更是有趣,莫如我们四人,一问一答,试一试,看对这瓜果飘香的出处,知道多少,岂不妙哉?至于剑诀,今日我们记得差不多了,明早再下点功夫,就差不多了。大晚上,记住有什么用。须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之理,是也不是?”

“西瓜,何时就有了?”子午饶有兴趣,马上问道。

普安笑道:“我可是听东京的小商小贩说过,西瓜自汉代张骞出塞后便有了,这西瓜自西域传人我中原,故而世人皆知,西瓜在汉代便有,李唐就有栽培了,五代时就寻常了,现到如今,西瓜在我大宋就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葡萄,又当如何?”余下挠了挠后脑勺。

武连道:“《诗经》中有话说,‘六月食郁及薁。’这‘薁’就是野葡萄。由此可见,殷商时代的人们就已知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不过栽培的葡萄却是汉武帝后就有了,这也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

“说起这葡萄,我还记得一首唐诗。”子午随即吟诵道: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普安不解,随即问道:“这诗是何人所作?”

“是刘禹锡,就是写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刘禹锡。”武连乐道。

余下“苏东坡有一首词,叫做《满江红》,许多人都鲜有耳闻,不过却提到了葡萄,不得不说。”说到这里,马上吟诵开来: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我记得有一首诗,有关葡萄,非常有名,如何记不起来了。”子午挠了挠后脑勺冥思苦想。

普安也慢慢回想,可也绞尽脑汁:“应该也是李唐的,与王昌龄齐名,比王维就逊色多了。”

“我知道了,他叫做王翰,他也写了边塞诗,虽说写的没王维多,可有一首诗,堪当名垂千古。”武连慢慢回想,不觉猜出个八九不离十,顿时喜乐无比,随即吟诵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