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章 定江陵曹冲殒命  三国风云之步步沉浮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建安十三年十月,刘备在江陵城抗击曹军半月有余,最终寡不敌众,死命突围,在甘宁水军的接应下逃出生天,去往赤壁,与东吴大军合军一处。

曹军随即大举强攻,不过一日,江陵城失陷,至此荆州江北全境,除了孤悬江北的西陵县,几乎尽数落在曹操手中。

按照曹操先前的布局,原本希望就此乘胜追击,马不停蹄地集结大军,两路从汉水与长江南北夹击刘琚的大本营的夏口城,无奈后院失火,传来了紧急军情,樊城,襄阳等郡县皆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民乱,编县,当阳两个江北心腹大县更是民怨沸腾。

曹操深刻意识到此乃虎豹骑在长坂坡滥杀无辜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一突发事件彻底打乱了曹操一鼓作气,兵分两路,南北夹击的军事部署,他只得按捺住自己焦急之情,暂时搁下了江南的刘琚,力求先在江北之地一代站稳脚跟,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荆襄九郡的接受与安抚事宜。

为了便于居中调度军政庶务,曹操索性将自己的丞相临时幕府以最快的速度从襄阳迁到江陵,索性将一干荆州降臣一同南下,随侍在身边建言献策。

安排完了民政庶务之后,曹操终于腾出手来,把目光投向了军事庶务这一块,他让夏侯惇,程昱等相府重臣在蔡瑁与蒯越等荆州降臣的协助下,开始对水路大军进行大规模地整肃改编,曹操有理由相信,江北水陆大军与自己带来的南征之师整合功成之日,便是一举定鼎荆州之时。

江陵太守府中,丞相曹操正召集麾下文武重臣商议破敌之计。

“文长,文则那边可曾传来消息?”曹操虎目凝视席下,问了下首的陈群道,

“禀丞相,于将军率领五万大军攻破了乌林,已传回了捷报。”陈群从容地躬身答道,

曹操颔首,不置可否,从帅案之上抽出一封文书抖了抖,道:“诸君,适才据东吴细作来报,东吴孙权与江夏刘琚小儿已然狼狈为奸,欲顽抗朝廷王师,孙权更是将其妹下嫁于刘琚,着实可恨也,今孙刘两家联盟已成,刘备余孽更是在刘琚水军接应下逃亡赤壁,今刘琚大军在油江口,夏口筑水军大寨,东吴军驻军赤壁,与我大军隔江对峙,可谓正合孤意,趁此将江南诸侯一网打尽,则席卷江南,天下可定也,然眼下不知诸位有何破敌良策?”

程昱作为其心腹谋士,向来刚正敢言,拱手进言道:“禀丞相,以微臣之见,今江陵城已然为我军所得,不如在乌林与江陵一带修筑水军大寨,打造战船,操练水军,乌林为实,能够威胁夏口,赤壁,江陵城为虚,牵制油江口一带敌军,待襄阳水军南下,与我南征王师回合,只须攻破一方,其余水寨不攻自破。”

曹操心中暗喜,程昱所言正中他的心怀,只要此番尽歼江夏与江东的主力军,离席卷江南,一统天下指日可待,天下再没有人可以阻挡自己向上一步。

他故作沉吟一番,道:“仲德所言甚是。”

他悄悄瞥了一眼右下首的荀攸,心情有点复杂,自从心腹谋主郭嘉在辽东病逝过后,再无一人能够洞察自己内心的心思,与自己心有灵犀的大臣。

而荀攸作为最早跟随自己,被倚为心腹谋主,算无遗策,然而自从自己与以荀彧为首的内廷因为孔融满门之死产生了不可愈合的裂痕之后,荀攸为了避嫌,甚少为曹操出谋划策,平时缄口不言,除非曹操亲口开口相问,否则他绝不轻易开口。

不得已之下,曹操才会在荡平河北之后,征辟河北才俊之士进入丞相府,培植新兴势力,诸如崔琰,辛平等河北名士,还有杨修与司马懿等青年才俊,而这些青年才俊尚显稚嫩,未经历练,面对此等军机大事,到头来曹操发现自己还是不得不仰仗这位曾经视为肱骨之臣的谋主,问道:“不知公达有何高见?”

荀攸心中颇为挣扎,一方面是汉室大义,另一方面是荀氏的生死存亡,曹操自平定河北,北征乌丸过后大势已成,威望甚高,再加上麾下数十万虎贲之师,再也无人敢掩其锋芒。

叔父荀彧已然为汉室尽忠,为荀氏计,荀攸本着在其位谋其政的为臣之道,还是拱手道:“禀丞相,仲德之见甚好,微臣窃以为孙刘联盟盖因唇寒齿亡之道而成,步步紧逼则孙刘合,退一步则孙刘斗,遍观此番孙刘调兵布寨之法,两家不合兵一处,以优势兵力抗击王师,反而分兵据守,足见两家各自心怀鬼胎,无异于与虎谋皮,我等只须作壁上观,以静制动,对敌实施离间之计,待敌军内讧露出破绽,我军再以优势兵力击之,何愁大敌不破?”

荀攸一番进言大智若愚,话中软中带刺,婉转提醒曹操面对孙刘大军万万不可轻敌,并献上离间之计,而麾下群臣皆附议。

曹操听罢颇为受用,见群臣慑服,大权在握,荆州以北之地望风而降,心情大好,颔首道:“公达所言甚是,孙刘二贼抵抗王师,罪无可赦,孤承汉相之姿,奉天子诏命,征讨叛逆,乃顺应天命之举,自当以堂堂王师正击之,方可顺服人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