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咏梅者多矣  我在赵国当官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将农事发展起来,可将低洼积水的土地挖成一个个水塘。

将从水塘挖出来的淤泥,在塘边填筑成宽平高亢的田地。

然后,在水塘里养鱼,或种菱、种藕。

而在池塘上方的田地上,或是种桑,种甘蔗,抑或是栽种果树……

思至此,姚县令抬头,问向元齐,“元齐,上次宋玄所说的,在池塘上种桑的话叫什么?”

元齐虚虚拱手道:“回大人,宋公子说,那养鱼种桑的叫‘桑基鱼塘’。”

他见姚县令抚须点头,又接着道:“宋公子还说到,在池塘上栽种桑树,还能以桑叶、蚕沙和蚕蛹等可作鱼饵料,而塘中的淤泥也可为桑树肥壤。”

元齐说罢,姚县令不由地点点头,他眼神一定,道:“难怪扬刺史曾言,宋玄有济世之才。”

“他的‘嫁接术’能克服农事连作弊端,而‘基塘农业’一策更是因地制宜,改善低洼地区的农事生产。”

姚县令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他感慨道:“若是赵国其他地区,也能用上此计策,那将是百姓之福,赵国之幸啊。”

此话一出,师爷元齐立即会意道:“大人,您是想将这份时策呈向洛阳?”

“不错!”姚县令一顿,凛然正气再道:“此策上奏朝廷,若是陛下采纳,再推及郡县,那将能造福百姓,兴盛赵国。”

元齐在姚县令身侧,为他斟了一壶茶,试探道:“如何上呈,可是随着江下村处理情况的奏报一同?”

姚县令摇了摇头,“不,你将此时策单独传给扬刺史,其他人我自是不大放心。”

“我须得保证,这份时策一定能传达陛下手中。”

姚县令站了起来,走到堂中,再回头看向牌匾“明镜高悬”四字。

“新帝登基,陛下曾张榜招揽人才……”

“一县一郡,岂是他能伸展拳脚的地方?”

话末,他走到门前,看向洛阳的方向。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