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呵,你不要这样看着我嘛。我来帮你修改程序,不就好了嘛。呵呵。”
武杰傻呵呵的看着我表演眼珠伸缩大法,不好意思的说道。
“是不是又得将我关机?”
“传输程序,不用,就是有一秒钟的缓冲时间。就像打预防针一样,蚂蚁咬一下。”
武杰仍呵呵一笑道。
好吧。反正就是只有一秒种的缓冲时间,能接受到这新世纪的亿万知识点系统,这点小伤小痛还是能忍得住的。
武杰重新戴好影像仪,虚拟出显示屏和键盘,然后将先前编辑好的程序调出来,一通噼里啪啦的敲击键盘,很快一条能激活我体内芯片里知识库系统的程序被武杰编辑好了。
像上次一样,武杰将影像仪对准我胸前的芯片接受器,按动一个键,一道蓝光便射过来了,像电波传送般,没花多少时间便传输结束了。
而我像触电一般,全身一哆嗦,核心芯片收到程序,按照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信号,借助躯体内的各式元件就将指令传输下去,我接受完全了。
眼睛一跳动,似某种沉睡的装置被激活般,一行行新的信息便在右眼右上角不停的快速翻滚。
“2020年中国各大城市初步实行垃圾分类取得显著成效、
哈雷彗星于2060年提前一年出现在近日点,让无数天文爱好者一饱眼福、
2020年归国物理学家某某某,投资融资某小型环保公司,获得空前成功,并于2022年研制出新型环保材料,为国家在垃圾分类,能源再利用上领先世界各国、
2080年中国科学界领军人物,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化学家迪夫因病久治不愈在家逝世,享年93岁。他的逝世是国家的损失,是世界的遗憾、。。。。。。”
听牛志军与武杰谈论过几次迪夫这个名字,还给我起的名字也叫迪夫,没想到竟然真的有迪夫这个科学家。
意识一动对迪夫这人进行搜索,马上一个有着很多头衔与荣誉的迪夫,及其更多的事迹和报道便呈现在脑海里。
迪夫一直致力于国家物理科技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重点研究方向是为国家的新型太空航天飞船研究发掘新能源,并在晚年发掘出了能替代现有航天飞船的新能源“石墨烯U-R3”。
石墨烯U-R3不同于普通石墨烯,两者同样是经过光学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动能,而U-R3聚变的反应更快,更强,更容易储存利用。
这种不消耗电,只要有光源就行的新能源很快被广泛应用到各领域,尤其是航天飞船新能源上,将各国的太空旅行计划向前推进了二十年。
因此迪夫也在207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登上时代周刊风云人物榜。
难怪牛志军天天将这迪夫挂在嘴边对武杰讲,原来功勋成就这么高,已经成了这科技兴国时代的典范英雄人物。
而现在武杰将这个名字赐予给我,又是以何种意义,何种目的?或者说是以何种态度?难道这小男孩也想成为迪夫一样受人崇敬,受人爱戴的伟大科学家?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志向,也是值得鼓励的,但还是要脚踏实地,将基础夯实,先要在这你们口中所说的,六一机器人比拼大赛上展露头脚才行啊。
继续查看信息,各行各业的都有,每一条都是这近百年内精选之后保存下的,一块小小的芯片上面的存储量之巨大,我不敢想象。
但转头一想,不对啊。
如果这些信息都是存储在芯片上,那不合常理啊。
现在都是二十二世纪了,应该是网络传输新时代,不会还有人傻傻的设计硬件存储吧,应该都是网络云存储,那上面的空间才是超级强大。
意识一动,马上搜索当今世界的网络信息时代。
记得生前的2019年,中国引领了世界5G信息传输的发展进程。在2018年,5G网络技术在全球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研发与测试,在全球众多的运行商中,我国某某公司无疑是其中最亮眼的一颗。
所谓的5G是指第五找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峰值速率达到G/s以上,空中接口时延降低在1ms左右,并配有超级网络容量,提供千亿设备的连接能力。
那一百多年后,又是什么信息传输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2136年的今天,通信技术的性能已经达到了空前巅峰,峰值速率更是达到了0.6Tbit/s,实现即时传输,人像虚拟延时在0.2ms,能即时虚拟近10米*10米一百平方米的空间实体景像,而完成这一切的,竟然是一块能戴在头上的巴掌大小的影像仪。
这影像仪的研制公司,又将我的兴趣点然---海为科技。
继续搜索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