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梦起初云泽(三:插秧)  白云青峰汉水边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些?”

“如若没有种南瓜之事,老臣也是断然不会信。如若当真实现,那我大魏之强盛,可就是他国不可企及的了。”

“爱卿所言不差,就算没有200斤,能有100斤,也不得了。粮草,国之大事,相国要好好考察此子。”

“诺——”

冬天的改天工作进行的很顺利。

改好的田地,整个风貌都变了。一块一块的方田整齐划一,水渠交错其中。

其实着耕作种地在理论上来讲很简单,也就归纳成几个字而已。

土,肥,水,种,密,管,防。

土,就是土地,这个好理解,所以天赐首先改田。

肥,就是肥料,有了堆肥,从山上采集腐殖质土,从河道里采集淤泥,这样的有机肥料已经很不错了。再加上草木灰提供的钾肥,可以说种植技术已经飞跃了千年。

水,就是排灌。有了水渠,算是基本满足条件了。

种,就是选育种和育苗转栽技术。选育种目前还做不了,但天赐正准备做育苗转栽。

密,就是合理密植。天赐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麻绳,打算把前世见过的方法直接移植过来——用麻绳在田里拉出棋盘样的方格,让劳工们把禾苗插种在各个交叉点上。

耕作历史上,‘密植’走过非常曲折的路。最早是撒播,可以说是‘密植’处于密不透风的时代,可是透气性,透光性都极差,根浅苗弱。而且根本不能进行田间管理,基本上没有抗灾害能力,完全是靠天吃饭。

N年后终于出现了窝播,和进一步的育苗转栽,可是这回又矫枉过正了!两窝禾苗之间50厘米左右的间距,实在太浪费土地。

技术发展的步伐实在是异常艰辛,在天赐前世的20世纪70年代的样子,才算正式的提出了‘合理密植’的概念。对于文化水准很低的广大地区,采用的就是拉绳定位的办法。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啊,25厘米是个多大的间距?不是很好理解呢。

管,就是持续的田间管理。包括松土,除草,追肥,以及人工辅助授粉等等,包括大雨前预排水这个极其重要的工作。

防,就是病虫害防治。目前这个事情天赐还做不了,而且他仔细观察之后,发现眼下也无须做。这时候的食物链还非常完整,天敌,会自然的让谁也不能肆意撒野!

天赐在屋后专门开了一小块地,不太一样的是,这块地上面搭了一个厚草棚。

最奇特的是,这间草棚的屋顶是随时可以揭开的。

而且,只要是晴天,每天的上午11时左右到下午3时左右,天赐都会不厌其烦的让人揭开屋顶,到点又把屋顶重新盖好。

每天一早起来,他都会到这个草棚里巡视一番。

这里,是天赐试验育苗的地。

毕竟是理论家,又身处异时空里。

他没有办法准确的知道到底在什么时日,可以开始育苗。但总体上,他感觉现在的地区气温比他前世时高不少。

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正在一点一点改变大江以北的地区,但这里真的还是北国江南的风貌。

而育苗和插秧移栽,一方面是提高单产的关键步骤,还关系着他之前没有拿出来的杀手锏。他的心当然着紧得很——

这样搭好了厚草棚的地还有几块,是准备着用来育秧的。

这几日他的心一直在切切的盼望着,

小黄芽,小黄芽,你啥时候才出来啊。

这一天他总算是等来了,微黄的叶子,很细很细,却顽强的从土里钻了出来。

天赐高兴快乐,跑跳着冲去找承盛。

“盛伯!盛伯!”

“天赐,找老仆何事?”

“出苗了!快,召集人手,准备播种了。”

“今日就要播种?可这离播种的日子还有月余日才是。这些种粮,都是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要是播下去不发芽,可就浪费了。”

“盛伯,你跟我来。”

天赐拉着承盛,来到了草棚地。

“你看。”

“这,还真发芽了。”

“盛伯,快去叫人来播种。按我之前所讲的,全都播在有草棚的地里。”

“诺。老仆这就去。”

天赐已经提前交代过播种的要点,一日时间,所有的播种就都完成了。

“相里,明日一早,就开闸放水。”

“墨家自立于神农大山中,这农事相里还是知一二的。先生这种法,相里还真是头一次见。”

“待到收获之后,还有惊喜等着你。”

“那相里就拭目以待了。”

育秧的过程,整体还算顺利。虽然由于经验的不足,出现了不少坏秧,做事谨慎的天赐自然是有预料到,毕竟做过正宗的工程师,对于任何‘材料’的‘中间损耗’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