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零五章 韦康献冀城身亡,马超拥陇右耀兵  三国骁雄韩遂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城操练军队。

据观者称,马超训练士卒很有一套办法,喊口号、列方阵、突击、奔袭等等,看上去很威武。

十二月底,联军探部传来关于朝廷及曹操、孙权、刘备的信报:

九月二十一日(公元212年11月2日),圣上立皇子刘熙为济阴王,刘懿为山阳王,刘邈为济北王,刘敦为东海王。

济阴郡、山阳郡、济北国在兖州,东海郡在徐州。

有传言称此乃曹操“将欲歙之,必姑张之;将欲夺之,必姑与之”。似乎是指曹操要当异姓王之前,先让四王子称王来做铺垫。

而民间流传的前汉朝开国皇帝与臣杀白马而立的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前朝与本朝虽隔一个王莽新朝,白马之盟却依旧深入人心。曹操想破戒绝非易事也。

当初,张纮以扬州丹阳郡秣陵县山川形胜,劝孙权以为治所;及刘备东过秣陵县,亦劝孙权居之。孙权于是民夫修建石头城,徙治秣陵,改末陵为建业。

吕蒙闻曹操欲向江东用兵,劝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堡。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孙权曰:“善!“于是修建濡须坞。

冬,十月,曹操东击孙权。

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魏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反对曹操晋爵魏国公,使曹操很意外,由是不悦。

等到出兵去击孙权,曹操表请荀彧劳军于谯县,借机把荀彧留于军中,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曹操军向濡须行进途中,荀彧疾留寿春,突然病故,葬于寿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传言荀彧有三种死法,一说以忧薨,一说饮药而卒,一说曹操送其一个空食盒,荀彧认为是“无汉禄可食”或“自采食等同自裁死”,于是自杀,时年五十。谥曰敬侯。

荀彧长子荀恽继爵万岁亭侯,与曹植要好,已娶曹操一女为妻。荀彧长女早已嫁给陈群为妻,生有一子陈泰。

侍中华歆代荀彧为尚书令兼军师。

荀彧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

有士人评荀彧,汉末大乱,群生涂炭,除非荀彧这样的高世之才才能济世也。然而荀彧没有其它选择,不选事曹操又能选谁事之哉?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室之有也。

荀彧向曹操提出: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民望者非指庶民,乃指望族也。即要求曹操顺从士家望族、降服诸侯豪杰、招揽天下英雄。曹操初始严格按此做,然而,官渡之战后开始大肆招揽和封赏寒家人才,必然有违荀彧初衷。

荀彧佐曹操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

管仲不为其主公子纠而死反而归顺公子小白(齐桓公),荀彧为坚守汉室而死,可见荀彧之仁复居管仲之先矣!

荀彧先后举荐过戏志才、郭嘉、荀攸、钟繇、杜畿、严象、韦康等人才。

当初劝曹操取兖州,官渡之战最危时劝曹操坚持不要退还许都,乃荀彧一生最大的二次明策。

十二月,有慧星扫过五诸侯。传言此示帝心和重臣不利,或应荀彧之死。

民间算卦有录曰:

五诸侯五星,在东井北,主断疑、刺举、戒不虞、理阴阳、察得失,亦曰主帝心。

一曰帝师,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五者常为帝定疑议。

星明大、润泽,则天下治。五礼备,则光明,不相侵陵;暗,则贵人谋上;芒角,祸在中。

岁星犯之,兵起三年。荧惑犯之,大臣叛不成。太白犯之,诸侯兴兵亡国;经天昼见,则诸侯受诛。

客星犯,王室乱,诸侯亡地,秦国殃;守之,诸侯亲属失位。

彗、孛犯之,执法臣诛,又曰贵臣当之,期一年。

云气犯之,色苍白,诸侯有丧;不,则臣有诛戮。天下表大水。

韩遂猜曹操是想先将魏郡变成魏国,自己先当魏国公,再当魏王,最后是否代汉尚不得而知。

其南击孙权本想再积一个大功勋堵住天下人的嘴,然后做魏国公。

曹操没想到跟随自己多年的荀彧成为当魏国公的第一反对者,荀彧没有选择,只能以死明志。

朝廷中汉臣大半都是荀彧提名所选拔,之后曹操很有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