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时曾对兵制进行改革,使得我朝军力强大无比,远超历朝历代,大唐将士征战四方,所向披靡。而征调的将士数量也远远少于前朝历代,为朝廷节省不少粮草用度。
然而经过武周篡政、韦后及太平公主乱政,这些年来全国土地井田几为豪强列绅兼并霸占,朝廷能够调用的田地越来越少,百姓或无田可种,或沦为雇农佃农,农事逐渐荒废,以致贫弱,又有赋税徭役,难免苦不堪言,不得不四处逃亡,流离失所。各地折冲府近年来已无法足额征召兵士,又从而导致已征调兵士服役时间严重逾期,白首不得归家。臣以为府兵之法几已名存实亡,此乃国之大忧也。”
张说一口气说到此,看了一眼护国大将军、兵部尚书王忠嗣,王忠嗣随即也上前说:“臣之前与首相大人议过,首相大人方才所言属实,兵部这几年屡屡征召不到足够的兵士,致使京师禁军与各节度使边军都出现空额不足,臣以为亟待变革兵制,否则一旦有大战事,朝廷难以应付。”
户部尚书宇文融接着说:“臣以为府兵之法难以为继,根源还在于土地农田多寡不均以及民众户口逃移,以致各地官府弄虚作假,同时也累及朝廷税赋。请圣人下旨,由户部检点天下户口,查实田地之归属,以资产为宗,变革赋税制度,如此或可挽回。”
张说闻言摇摇头道:“如此劳师动众,耗时耗力,折腾百姓,非为良策。”
宇文融正要开口反驳。玄宗心知张说与宇文融一向不和,不想他们争吵,于是问兵部的两位正副主官王忠嗣和裴耀卿:“忠嗣,耀卿:如今四方边塞兵力部署如何?朕想京师、中原、江淮、岭南一带承平日久,暂无需担忧,唯有塞外时有军情,将士不可或缺。”
王忠嗣看了一眼裴耀卿,裴耀卿忙上前回道:“回圣人,如今我大唐已在全国边塞设九大节度,以节度使分别镇辖四方,他们是:
其一,安西节度使,统辖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意在镇抚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治所*在龟兹,统兵两万四千。
其二,北庭节度使,统辖天山北的边疆地区,治所在庭州*,意在防御北方的突骑施、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统兵两万。
其三,河西节度使,统辖甘肃黄河以西、敦煌以东的河西走廊等要害地区,治所在凉州*,主要是防御阻断吐蕃东进和突厥南下,统兵七万三千。
其四,陇右节度使,统辖陇山以西,甘肃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鄯州*,也是为了防御吐蕃,羌戎等地,统兵七万五千。
其五,朔方节度使,统辖北方边境地区,治所在灵州,主要防御突厥等北境胡人,统兵六万四千。
其六,河东节度使,统辖山西黄河以东地区,治所在太原,主要协防北境诸胡,统兵五万五千。
其七,范阳节度使,统辖河北地区,治所在幽州*,控制契丹、奚等国,统兵九万一千。
其八,剑南节度使,统辖西南四川等地,治所在成都,主要是西御吐蕃、南抚西南蛮夷部落,统兵三万一千。
其九,岭南节度使,统辖岭南两广之地,治所在广州,意在镇抚境内蛮夷部落,统兵一万五千。”
兵部侍郎裴耀卿一口气详细汇报完全国兵力部署情况,玄宗问四位节度使:“裴侍郎说得可准确无误?”
四人均点头说:“无误!”
玄宗颇为满意地称赞裴耀卿:“裴侍郎尽心尽职,甚好甚好。”说完转向几位封疆大吏:“各位节度使爱卿,有何见解?”
四位节度使听得玄宗点名,互相看了一眼。四人中年纪最长、资历最老的当属范阳节度使张守珪老将军,一生戎马征战,战绩彪炳,在西北与东北都统过兵,在河西多次大败吐蕃,在范阳威震奚和契丹。于是也就不谦让地走上前奏道:
“圣人,臣镇守范阳,管控辽东,对奚和契丹多有讨伐,确感朝廷所拨府兵远不足额。好在河北、山东一带人口密集,多有无业游民和流窜散民,臣就地征用他们,聊补空缺。”
安西节度使盖嘉运接话道:“河北、山东人口众多,张老将军可以随时征用,臣羡慕不已。但臣镇守安西,虽有四大镇,但却是我朝开疆拓域之新地,地广人稀,许多地方仍是胡人居多,着实难以征调兵士,每每征伐时只有约请我属国的军队如拔汗那部、突骑施部等相助。故臣亦认为应该变革兵制,确保我军之兵源及战力。”
朔方节度使哥舒翰附和说:“圣人,朔方与安西状况大体相同。朔方北御突厥、回纥,微臣一直想组建一支飞骑精锐,虽然地处北方草原,战马足够,奈何人丁稀少,一直未能如愿招募到兵士。微臣想如能以优厚待遇在全国招募常备军而不用依赖折冲府征调,当为良策。”
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接着说:“臣守剑南,防御吐蕃,因地势险要,近年来并未有重大战事,虽也有西南蛮夷南诏小国不甚安分,但也不足为虑。因此在兵士方面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