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著名大诗人,学富五车,通晓古今,尤善书画音律,他继续说到:“皇后主持亚献本非古制,而今圣人尊天敬神,扭转乾坤,理应拨乱反正。”
张九龄本不赞成封禅,但玄宗既然已下旨,只有遵从,当下言道:“首相大人与王御史言之有理,下官赞同。”
李林甫见两位宰相意见一致,立刻变脸一笑:“既如此,下官也就不说什么了。”
护国大将军王忠嗣接话说道:“圣驾东去泰山封禅,国之重臣亦俱随驾前往,长安、洛阳两都空虚,须得防备四夷番邦觊觎长安。下官愿留守京师长安,以备万一。”
张九龄摇头道:“所谓封禅,是向天地颂告我大唐的丰功伟绩:大唐恩德遍及四海、大唐百姓无不安宁、万国无不敬仰等等。而今却要担心番邦来犯,这是没有道理的。张某有一建议:四夷番邦,以突厥最大最强,而今与我大唐正相安无事。可先派遣一使者北赴突厥,邀请突厥可汗委派特使参加我封禅大典,突厥可汗想必会欣然答应。如果突厥能派使者参加封禅,其它番邦诸国部落一定效仿,接到我朝邀请后也纷纷派使前来。如此,何来兵戈之忧?我等就可安然东去泰山矣!”
众人闻听此言,皆拍手赞道:“左相高见。”
禁军大统领陈玄礼一直没说话,此时也开口说:“各位大人,封禅礼节末将不甚了解,全赖各位大人周全。唯有圣人出行泰山,保驾护卫之责禁军责无旁贷,我朝禁军虽号称有十六卫,但只有龙武军、羽林军和金吾卫三军承担京师护卫实责。末将拟从此三军中挑选一万铁骑和一万精锐步兵共两万将士护驾。”
宇文融眉头一皱,说道:“如今天下太平,从长安到泰山一路酒肆店家林立,沿途商旅络绎不绝。不用如此多精兵护驾吧?也可以省些花费。”
张说当即一摆手回道:“太平盛世,封禅大典人皆向往,禁军多一点无妨,声势浩大不也显得皇家威严嘛。”
宇文融听罢,心中虽有不满但也不好反对,只有默不作声。
贺知章见气氛有点尴尬,笑了笑出来打圆场说:“如陛下准我等所奏,下官即日先行前往泰山,在山顶督建青色圆形的‘登封坛’,广五丈,高九尺,圆台之上再筑有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玉牒即封藏于此,圆台四周按五行方位装饰五色土。然后在三里之外的社首山督建黄色方形的‘降禅坛’。”
张说听罢点点头,对王维说道:“善,那就有劳贺侍郎了,另外,修建封禅台乃是大事,王御史通晓古今,又负有监察之责,甚得圣上器重,可与贺侍郎一起提前前往。”
王维站起身道:“谨遵首相大人之命。”
众人又继续商议了一些琐碎事情,布置妥当后,方才散去,张说留下来撰写奏章。
次日,天刚蒙蒙亮,玄宗皇帝一如既往地用完早膳,来到紫宸殿,刚坐定不久,值班内监就呈上了太子李瑛、卾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联名的奏折,内容即是奏请父皇废除高宗乾封年间后妃参与封禅旧制,恢复由太子及皇室亲王参与。
玄宗看罢,眉头紧皱,露出不悦之色。把奏折递给一旁的高力士:“你看看,太子这是唱的哪一出?”高力士赶紧接过飞快读完,然后说道:“听说太子还找到忠王殿下,让他一起签名,忠王给婉拒了。”玄宗点头道:“亨儿还算识大体,做事不鲁莽。”
这时,门外值守的掌案内监边令诚来报张说求见。玄宗放下奏折点点头,边令诚引着张说走了进来,然后恭敬的退了出去。
张说拿出昨晚写好的奏折,一旁高力士接过呈给玄宗。玄宗仔细翻看着,详细审阅了昨日张说等八人在集贤殿商议的事项。看罢沉思良久,对张说说:“卿等费心了,所奏之事甚合朕意,基本皆准,唯有亚献与终献一事,朕也考虑由后妃主持颇为不妥,宜恢复上古旧制,卿等建议太子与亲王。那么是哪一位亲王合适呢?”
张说不禁呆了一下,心想这下被问住了,原先考虑到由太子来代替皇后主持亚献合情合理,但让哪位皇子亲王来主持终献却没仔细考虑,听玄宗问起才明白真是一个问题。
原因一是诸亲王中并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虽然玄宗的三皇子忠王、四皇子棣王、六皇子荣王、十八皇子寿王略为出色,但也委实难以抉择;二是无论确定哪一位皇子亲王,等于宣告天下这位亲王地位高过其他皇子,与太子相当,势必以后引发争储隐患。想到这,张说心里有点发慌,脸色通红,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时太监边令诚又进来报:“吏部尚书李林甫求见。”玄宗说:“他来得正好,宣。”
李林甫恭敬入殿,行完礼后。玄宗把刚才问张说的问题又说给李林甫。李林甫看似考虑片刻,然后说:“昨日集贤殿议事时,臣原本建议仿照乾封旧制,由皇后太妃主持亚献和终献。两位宰相大人均有异议,臣也就依了。”
说完故意停顿一下,看着玄宗,心里等着玄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