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的任务。
他在做这些危险工作的时候,王教授就在旁边站着,他没有伸出手去帮他一把,预期的操作中也没有这些,然而,他在旁边,却给了江伟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江伟完成了固体药柱的安装,然后他把吊索套在火箭合适的位置上,远处起吊装置上的操作人员缓慢的操作着起吊装置,将火箭的状态由水平横放起吊为垂直放置状态,这是火箭飞行的初始状态。
江伟将吊索取下,操作人员操作起吊装置移走,江伟打开了火箭上的一个舱门,他拨动了火箭上的一个开关,使火箭处于上电待机状态,然后他关好了舱门,他缓慢的走下了发射台,他和王教授一起离开了发射台,回到了大家聚集的安全地带。
大家赶紧帮他俩脱掉了密闭闷热笨重的防护服,江伟这才发现,自己全身都是汗,浑身都湿透了。
马上就要发射了,大家都远远的站在安全的地方,探空火箭发射场的大型光学望远镜已经开启,操作人员操作镜面对准了火箭。
江伟开启了操作控制箱,他开启了火箭自检程序,远处的火箭在自检着,自检完毕,操作箱上红色的故障指示灯一直没有点亮,这显示火箭一切状态正常。
他取下了那个透明塑料盖子,那个盖子下面,就是红色警示的发射按钮,他只要按下这个按钮,远处的火箭就会喷出烈焰,直刺蓝天。
江伟看着自己的老师,王教授简短的说道:“发射吧!”他刚说完,江伟的大拇指便按下了那个红色按钮。
远处,壮观的景象正在发生,那伫立在发射台架上的火箭忽然喷出了烈焰,它发出了雷鸣般的声响,它飞起来了,它拖着长长的火焰,直刺蓝天,它犹如巡天的野马,一骑绝尘,划破了莽莽苍穹,不停的往上升腾,它钻进了一片云层,然而它又很快的钻出了这片云层,它成了一个亮点,肉眼终于不再可见,它飞行轨迹的航道上,留下了一道白烟。
探空发射场的工作人员拿出了两个望远镜,一个给了王教授,一个给了江伟,江伟将这个望远镜递给指导老师,张老师却无论如何不要,他说道:“你设计的火箭,你得亲自看着它升空。”
江伟拿着望远镜,看着火箭在疾速飞行升空,他看着火箭的飞行轨迹,他感觉与预期的理论飞行曲线非常接近,他也看到了火箭按照预定程序做了一个转弯的动作,一切正常,这意味着他后期故障归零的工作将会变得很简单。
这超出了江伟的预期,他的预期是在第一次飞行中,只要火箭一直在飞行,中间没有发生姿态失控,没有滚转,没有发生自毁故障,就算成功,至于是不是按照预期飞行轨迹飞行,却并不重要了。
发射场的大型光学望远镜一直紧紧咬住疾速升腾的火箭,紧张的监视着火箭的状态,一切正常,一分多钟后,火箭终于燃尽了它的燃料,然而依靠着惯性它还在上升,它的动作还没有执行完毕,它还有指令要执行。在最高点上,一个钝头型的有效载荷被弹出了火箭,它晃晃悠悠的下降着,下降到一个合适的高度上,一个降落伞包出现在它的上端,竟然还是副伞加主伞的两级结构,副伞先打开了,打开的副伞拉扯着主伞,主伞也打开了,是鲜艳的橘红色,有效载荷就悬挂在主伞下,慢悠悠的下降着。
一切都很顺利,没有任何意外,江伟忽然感觉到热泪盈眶,是阿,这半年来,他休息过吗?他除了画图就是编程,画各种各样的图,机械图、电路图,应有尽有;编各种各样的程序,高级语言的、机器语言的,一应俱全。他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回报,江伟心里想道,我是学习航天的,我今天终于设计出能正常飞行的火箭了,我心里还是多多少少有些骄傲和自豪,甚至有些感动。
但是江伟不知道的是,在他设计这枚固体火箭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一直在关注和帮助他,这个人对他的关注和帮助,有很大一部分他根本不知情。
这个一直在关注和帮助他的人是王教授,他不仅明里为项目组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提供探空发射场,帮忙存贮运输危险的火工品,他还暗地里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帮助,在固体火箭项目组所有图纸绘制完毕后,他们面临着图纸校核的问题,图纸校核是图纸交付工厂最后的一道关卡,所有的错误必须在这一道关序里发现,如果在这一道关序里没有被发现,进入了生产环节,那么以后将要花费翻好几倍的精力来处理这个错误,费时费力,但是固体火箭项目组的问题是,所有的设计其实是江伟一个人做的,即便加上陈莉,他们三个人的水平也远远不及江伟,不在同一个水平层面上,张志飞和唐海洋就不必说了,即便是陈莉,非常勤勉,学习成绩也好,她也无法发现江伟图纸设计中的错误,更多的时候是江伟向他们三人讲解图纸的设计意图和相关要求,江伟想自己校核,但是他也知道,由于思维定势问题,自己犯的错误自己很难发现,他对校核图纸这一关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他的这一忧虑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