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剧变,格尔第一反应居然是惊慌失措……这很正常,他并不是什么久经沙场的老将,更不是什么冷血杀手,他本质上只是一个有点怯懦,有点坚韧,又有点淳朴的普通人,甚至他本身还算一个好人,这一点从他从不滥杀无辜就可以看得出来。
他从未主动去屠杀那些无辜之人,哪怕是针对阿斯加德,他也没杀过阿斯加德老弱妇孺,至于阿斯加德战士……这玩意根本没办法避免。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走上这条路,难免的!
格尔前半辈子就是个悲剧,从出生起就丧父,刚刚长大,母亲就饿死了。很快他结婚了,结果地震带走了他的孩子和怀孕的妻子,最后两个孩子也在饥饿中绝望死去。
他还因为不想把自己的孩子挂在树上献给神明,而被部落驱逐。(这个是漫画上的剧情,他们部落的习俗,认为孩子没能长大,是惩罚,所以需要将孩子的尸体挂在高处,让神灵看到,神灵会带走孩子的灵魂,让他们不再受苦……有点像天葬,但又不太一样,天葬是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在人死后将尸体运到指定地点,让秃鹫(或其他鸟类、兽类等)吞食。葬的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但格尔部落那边,显然没这么高级,他们单纯只是把孩子的尸体挂在高处,然后就不管了,有点类似于小日子那边所谓的“七岁之前是神明的孩子”的说法)
总之他就是个大茶几。
可等到他得到黑死剑,他的人生就走上了快车道,那叫一个顺遂。
毕竟万神殿那帮子所谓的神灵,一个个吃的脑满肠肥,万年来,他们压根没经历过什么要命的战争,死亡更是罕见的要死,等到真正的遇到了生死危机,他们连凡人的也不如。
要不怎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
孟子告诉齐宣王“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天下大乱。那会儿,有个叫孟子的人,他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有一天,孟子被齐国的国君齐宣王请去谈治国之道。齐宣王问孟子:“我听说您很有学问,能不能教我点儿治国的本事?”
孟子说:“大王啊,治国可不是件容易事。您得先明白一个道理: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光有钱有地儿可不行。”
齐宣王一听,有点儿不高兴了:“这话怎么说?我齐国地大物博,富甲天下,难道还不够强大吗?”
孟子摇摇头,说:“大王,您别误会。我的意思是,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强大,光有钱有地儿还不够。您得想想,如果国家里没有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没有帮朝廷改正错误的人才,国家外头又没有敌国和忧患,这样的国家反而容易灭亡。”
这就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齐宣王一听,愣住了。他想不明白,为啥没有敌人反而不好呢?孟子接着说:“大王,您想啊,如果国家里外都太平安宁,人们就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久而久之,朝廷腐败,百姓懒惰,国家就会慢慢衰落。反倒是有了敌国和忧患,才能让大家时刻警惕,不断进步。”
齐宣王听完,若有所思。他问:“那依您看,我该怎么做才能让齐国强盛呢?”
孟子说:“大王,您得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别光听那些说好话的。要多留意国家的隐患,时刻保持警惕。也要培养能干的人才,让他们为国家出谋划策。”
齐宣王听了孟子的话,恍然大悟。他觉得孟子说得太有道理了,就想把孟子留下来当自己的国师。
孟子婉言谢绝了。他说:“大王,我只是个游说之士,不适合当国师。我的话,您听听就好,关键还得看您自己怎么做。”
这番谈话很快传遍了诸侯国。大家都被孟子的这番话震惊了。有人说:“这孟子也太厉害了,一句话就点破了治国的关键。”
也有人说:“孟子这话说得太有意思了,没想到国家太安逸反而不是好事。”
还有人说:“孟子真是高明,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用在了治国上。”
这番话为啥能震撼天下诸侯呢?孟子的话颠覆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在那个时代,大家都认为国家越太平越好,没想到孟子却说没有敌国外患反而不好。这种反常识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孟子的话点出了治国的真谛。他强调了内部监督和外部压力的重要性,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思想。孟子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性规律。人在安逸中容易懈怠,在忧患中反而能奋发图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孟子的话给诸侯们提了个醒。在那个战国纷争的年代,很多诸侯都在想着怎么消灭敌人,统一天下。孟子的话让他们意识到,敌人的存在未必是坏事,关键是要利用这种压力来自我完善。这番话传开后,不少诸侯都开始反思自己的治国之道。有的诸侯开始重视人才,广开言路;有的诸侯开始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