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程度时,整个原始地球都会处于一种高温熔融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构成原始地球的物质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重力分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较重的物质会“下沉”,而较轻的物质则会“上浮”,显而易见的是,黄金当然属于“较重的物质”,所以大量的黄金就“下沉”到地球核心去了。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地壳中的黄金少之又少,大约只占地球黄金储量的0.0044%,在地幔中的黄金也不算多,只占得到地球黄金储量的大约0.185%,而其余的黄金,则全部都在地球的核心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地球海洋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黄金,测量数据表明,每立方公里的海水含有10至30克的黄金,不过这与地球巨大的黄金储量相比,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尽管地球上的黄金是如此之多,但这些黄金中的绝大部分要么藏在地球深处,要么就过于分散,所以人类能够获取到的黄金其实是极少的,地球上的古文明是这样,现代人类也好不到哪里去。统计数据表明,在19世纪之前,人类开采出的黄金最多只有1万吨,而截至2021年底,人类已开采出的黄金也只有20万吨出头,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黄金依然会得到人类广泛认可。
黄金,这种金属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古代的帝王将相,还是现代的商人富豪,都对黄金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黄金不仅是一种货币,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财富、权力、美丽和神圣。首先,我们要说的是黄金的颜色。黄金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这种颜色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给人一种稀有和珍贵的感觉。但是,这种颜色还有另外一个意义,那就是粮食的颜色。在农业文明中,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粮食的丰收意味着安居乐业,粮食的匮乏意味着饥荒动乱。因此,人类对粮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敬畏之心。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类喜欢黄金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和粮食有着相同的颜色。这种说法认为,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并不是所有人类都喜欢黄金。只有那些以小麦、水稻、玉米等作为主食的地区(欧洲/西亚/北非/亚洲/中南美洲)的人类喜欢黄金,而那些以采集或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地区(南非/大洋洲/北美洲)的人类并不喜欢黄金。这种说法认为,在殖民者到达这些地区之前,并没有关于他们对当地土着抢掠或交易黄金的记录,而是当地土着对于黄金并不感兴趣,甚至将其视为无用之物。
这种说法还进一步推测,人类可能在收集黄金的过程中,学会了熔炼和冶炼技术,并发现了青铜这种更坚硬而又闪亮的金属。人类可能用青铜制作了农具,并希望用它来增加土地的肥力和粮食的产量(青铜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成绿色,可能被误认为将黄金注入土地中)。从而,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并开启了文明进程。
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证实,只是一个有趣而富有想象力的假设。但是它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黄金和粮食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而粮食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神灵不知道什么情况,比人类还特么着迷黄金。
就是害惨了万神殿那些统治下的世界,别以为宇宙很大,黄金就无穷无尽,实际上,黄金在宇宙中也是稀有物质!
毫不夸张地说,你奶奶压箱底的金镯子,其实比地球和太阳还更古老:这些金原子在宇宙诞生时,地球上连块石头都还没形成。所以,要解开黄金的珍贵的原因,得从宇宙的元素生产线说起。因为这条流水线对黄金设置了最高级别的准入门槛。恒星作为元素核聚变工厂,通过层层聚变反应锻造不同的元素。常见的普通元素(如碳、氧、铁)在恒星内部就能制造。但当生产线运行到铁元素时就会卡壳:因为继续制造更重的元素需要消耗能量而非释放能量。而黄金(含79个质子)的诞生需要突破这道物理屏障,这导致只有两种宇宙级事件能启动金元素的生产:一个是超新星爆发:这是仅有大质量恒星死亡时才有的剧烈爆炸事件。恒星在发生超新星爆发时,在千分之一秒内会释放太阳一生能量总和。
另一个就是中子星相撞:两个城市大小却比太阳还重几十倍的的超高密度星体相撞,能产生比太阳核心热10亿倍的环境。在这类稀有的宇宙极端事件中,普通原子核会被中子洪流反复冲击,像滚雪球般快速吸收中子,最终形成黄金等重元素。这种名为“快中子俘获”的过程,持续时间不足1秒,却是宇宙中制造贵金属的唯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黄金,天生就有很多限制。比如,制造1克黄金需粉碎1023次方吨恒星物质,这相当于整个太阳系质量。且生产机会稀少。银河系平均10万年才发生一次有效产金的中子星碰撞。然后是运输损耗巨大。超新星爆炸抛射的黄金,99%散失在太空,只有微量能到达新生行星。比如地球。现在你明白了吧,黄金可不是在地球稀有,是在整个宇宙都稀有。从恒星死亡时刹那的锻造,到穿越星际空间幸存,再到突破地球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