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吴乡、黄台乡、兴农乡、东关乡每户人家养着:小鸡30只,小鸭15只,小猪3头、小黄牛每户一头,小马驹每户一匹,这日子过得基本每家每户都已经算是富农了。
一年半载后这些家畜也都可以陆续长大,到时候百姓自然又会乐开颜的。
鸡苗鸭苗真的不值钱,四个村子三千户一户30只鸡苗和15只鸭苗也就四十来万左右而已,刘辰就算给他们供应一辈子也都不差钱。
而小牛仔、小猪仔和小马驹就值钱了,在后世,黄牛幼崽1300一头,小马驹1000左右一头。
3000户人一户一个就花了刘辰刘辰七百多万,加上猪仔就是一千万左右。
刘辰相信这些物资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手里乡亲太缺马匹和耕牛了。
刘辰这么做,换来的这些真心感谢。
换来的是名声与声望。
如果有一天你困难的时候,这些江东子弟定然会帮助你卷土重来。
不过那一天是不存在的。
刘辰不是项羽,更不会自刎江边。
东汉这边四个乡,一边忙着种庄稼一边又要养鸡养鸭,小孩子要读书卖火柴。
给刘辰酒厂等厂子提供的人力资源却是不多了,四个乡,每家每户几乎一天都在忙。
但是忙的同时收获却是丰厚的,今年过年鸡鸭都应该能长大了,小猪的话一年后就是大肥猪了,牛马则一般要一到三年才可以成年。
刘辰也只有把酒厂规模缩小一些,生产量先缓一缓。
等乡村水泥路修建完毕,大量的人手便可以蜂拥而至。
两个月左右,黄台乡、兴农乡、东关乡的水泥路也都修好了,已然到了秋收的季节。
刘宅内,刘辰踱步走来走去,秋天来了,这个令人期待的季节,刘辰期待的不是自己要收多少庄稼赚多少钱,刘辰期待的是百姓那幸福的笑脸。百姓忙碌于田间的快乐。
“公瑾伯符走我带你们去看看,杂交水稻的伟大。”
刘辰兴奋的说着,已经迫不及待了。
其他农作物只能算副食,而这个水稻才是真正的主食,刘辰不得不激动,乡亲们从今天开始,就会一整年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吃到他们想吐。
盼望着,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来了这个幸福的季节来了,一切都是黄灿灿的样子,一切都是秋高气爽。
乡亲们们在金色的稻田里忙碌着。
沉甸甸的玉米压得长长的把儿脱里了养育自己的包谷杆儿。
这是多么喜色的丰收景象,放学的小孩儿,在田地里用火柴点起包谷杆儿,架起火堆,正使劲的往里丢土豆,一个不够就五个,五个不够十个,毫不心疼似的,这也无疑的说明着今年的大丰收。
“老伯,今年一亩田产了多少谷啊。”
看着田间忙碌的中年汉子,刘辰在田坎上一嗓子吆喝过去。
老伯听见有人说话,回身望去,惊了一下。原来是乡侯大人。
由于距离有些远,打量了几眼才发现是刘辰的。
赶紧放下手里的农活,带着自己的两个小儿子小跑着过来。
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小孩子倒是反应快,刚才只有老伯认出刘辰,现在距离近了,小孩也认出来了,跟着一起跪了下去。
刘辰不少时间都往乡里跑,大人小孩认识刘辰,不足为奇。
“回乡侯大人的话,草民这才收了半亩地就已经是5石了,乡侯立春时候说的亩产一千五百斤以上却是多多有余。”
老伯跪着,很虔诚,像是自己面前的面前人是如来佛祖一般。
刘辰扶起老伯道:
“大丰收就好,大丰收就好。”
刘辰见一处田地就如此丰收,更是加快了脚步,去看望更多的丰收之象。
“大哥这杂交水稻也太神奇了,半亩就四五石了。”孙策打心底里觉得神了,土豆是新物种,想来也正常,可以这同样是种的水稻,为何这杂交水稻会如此神奇。
孙策原来不信土豆打脸了,现在不信杂交水稻现在又打脸了,估计以后他都不会怀疑刘辰的话了。
“哈哈哈,那可不是,我这杂交水稻可是普通水稻的三倍产量,一点不夸张。”刘辰自豪的笑道。这可是后世袁老爷爷的功劳,不知道造福了多少百姓。
陈吴乡东街的人收获还不错,由于是土著居民,他们手里的田地是比较多的。
西街的人地不算多。由于是搬迁过来的,每个人只有五亩地左右,一户人多的10个人那种也只有10亩。
但是西街的人不仅可以种庄稼,养鸡鸭,更重要的是烧烤街,他们就算一块地没有,也能养活自己了。
每天100桌烧烤的收入,一户人一天足有一百钱收入,也就是半石谷的钱,足足60汉斤,换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