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二章:一年  我在明朝开学院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牙咧嘴,掀开看看自己的肋骨,已经青紫。

刘蛟道:“公子多虑了,我脑袋里该装的东西一样不少。身手亦不会落下,这是我这一个禁军统领的职责,种再多的地我也不会忘。”

赵旭小心的放下衣服,说道:“要是有可能的话,我也宁愿去种地,去读书。”

“殿下不可有此想。”刘蛟摇头道。

“我知道。”赵旭哼了一声,又重新躺下,看着天上的白云出神。

…………

时间是一晃,白驹过隙,元至正十一年到了。

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金堤。沿河州郡先遇水灾,又遭旱灾、瘟疫,灾区人民死者过半。

至正十一年四月,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强征民工15万人开凿两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

是的各位,你们没有看错,至正四年的黄河大决堤,到至正十一年我们的元朝统治者们才迫不得已去治理。我们在前边论述过,这个河修还是不修的问题,从后边发展的结果来看,主张修河的不一定是有远见的,不主张修河一定是有预见到这一天的。

由于时紧工迫,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于是著名的黄河大起义爆发了,无数头包红巾,衣不蔽体的汉家子弟朝着腐败的统治者撞了上去,不死不休。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至正十一年四月,一个叫韩山童的人,拉着他最早的信徒刘福通,在阜阳颍上县聚会。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决定起义。

我想各位在脑海里已经想象出那副画面,天高地阔处,垒黄土为台,来自远方的风带着自由的气息,两个有着山海般胸怀的魁梧男子站在台上,一身麻衣,斩白马黑牛,歃血为盟,向天地祷告,愿大业有成。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韩山童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战旗

台下是一无所有的贫民们的怒吼,这怒吼震撼天地,最终会涤荡这片天地。

然,消息走漏,韩山童被杀,刘福通逃跑。

感觉自己在写段子,然而这是史实,两人运气之背,担得起非酋两字。

但是对韩山童而言也是幸运的,就刚才来说,其本人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过人死不要紧,但是他却有一个很好的信徒,一个绝佳的继业者,一个忠诚,侠义的好兄弟,刘福通。一个元末农民起义前期最能打的那个人。

你问有多能打?且听我道来。

在同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率众起义,迅速攻克颍州城,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随即进军河南,破城占地,横断豫南。同年九月,刘福通挥兵南进。在接下来四年里他将横扫山东河南安徽。猛的一批。

与以后的意气风发不同。现在的刘福通很伤心,他的人生导师韩山童死了,同时,他也成熟了,他从那个叫韩山童男人的羽翼下走了出来,在这片天地中搏击风浪。他骑在战马上,手掌因为常年农活满是老茧,拇指摩挲着刀柄,回望身后此起彼伏的红海,他想要为这片天地讨要一个公道。

虽是重要人物,然非主角,他在本书的字数到此已经用完三分之一,我们把视线拉回主角这边。

一年的时间,伏牛山下的伏牛村变了一个大样。低矮的土房子被推倒翻新成了砖瓦房,院子里种一颗梨树,春天梨花盛开的自是美不胜收。整个村子沿着中轴线分布,各家房屋并不相同但是又有一丝和谐统一的美。

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都在焕发生计。伏牛村的人们扛着锄头,走进地里,进行着一天的劳作,一些的年轻人则是在村口的棚子里,招呼着来往的客商,把人们引进村里,再沿着伏牛河向上走,来到一片大的集市里,人声鼎沸,各色的商人跟那群久不入世宋朝遗民们做着生意。

“这一年已经快把我们将近百年的收藏都掏空了。”赵旭躺在椅子上说道。姿势是被赵老头看到会打死的那种。他现在整个人越来越没架子,身上那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越来越少。

“你们的收藏不少啊,一年了还有这些东西。”刘杰瞅瞅手边拳头大小的夜明珠,说道。

“切,这些东西我们也不多。要不是要不是看在今天新学院落成的大喜日子里你想都别想。”

“呵呵。”刘杰笑笑。继续手上的一篇文稿。那是倚天屠龙记的最后一篇。想着远在天边的朱元璋,刘杰心里就有感叹着,时也命也。

“有些事啊,勉强不来,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刘杰说了句。毕竟接下来的几十年都是我们那位位面之子朱同学的天下。

刘杰有时候会想,如果在他刚遇见朱元璋的时候,一匕首赐死了他,会不会在匕首刺中的一瞬间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