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甘雨下霖淋;花果草木都润泽,始知一雨值千金。你问什么呢?”
逍遥不假思索地说出,“婚姻。”
道士闻听一顿,还是慢声讲解道:“田蚕倍熟,命运相生,病遇良药,行人便回。此签乃旱逢甘雨之象……”
逍遥未等他讲完抢着说:“久旱逢甘雨之象,那应该是大吉呀!”
道士似是而非地回答:“也许吧,望你珍惜。”逍遥付了签钱,拿了道士给的爆竿,在院子里噼里啪啦地燃了两支。
她还意犹未尽,拉着老乞丐和小义方,让他们也占卜命运。
王金老人的脑袋摇得像拨弄鼓似的,极力推脱说:“我这乞丐有什么好卜的,天做棉,被当床,残羹剩汤百家尝。笑对人间沧桑事,看尽世态道炎凉。”
可还是犟不过逍遥,拜神,摇签,掷筊,可也邪性,他掷了三次杯筊都未倒下而呈立状。
大殿里的其他信众都好奇地围过来观看,香台旁的道人一抖灰色云扫微笑着说:“这位善信掷的是立筊啊,你是无所求而求之,所以神仙也无可奉告了。”
听到这里逍遥才饶过老乞丐,又拉着义方跪下占卜。这回可苦了娃娃,连续三次掷出的不是笑杯就是哭杯,又重新祷告,重新摇签,重新掷筊,可还是哭筊,来回几次都如此,弄得义方自己都快哭了。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都笑这喜人的娃娃翻来覆去着实可爱。
一声“无上天尊”从人群背后传来,引得大家回过头去。只见一位神清气爽,超凡脱俗的道长,穿黄色道衣,头戴南华巾,足蹬十方鞋,套高筒白布袜,肩挎香袋,身后背着斗笠和一把套着布罩的宝剑,正手持银丝云扫傲然而立。
这道长走进人群,抚摸着义方的头顶柔声说道:“娃儿,莫再掷了。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小小年纪不可沉迷于求仙问卜之中,还当亲力亲为。如《道德经》中说,做人如水,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做事如山,因势利导,胸怀若谷,大气磅礴,阔远幽长。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不管你将来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求仙、悟道、度世人。都要从正心、修身开始,一步步地积累。”道长一边说一边给义方擦着汗,众人皆点头称是,暗自佩服。
值殿的道人抖云扫走上前来,屈拇指与食指,伸出三指低首施礼问:“慈悲,道兄,请问如何称呼?”
那道长也连忙回礼道:“慈悲,茅山道士孙智清。”
道人惊讶地又问:“诚是茅山第十六代宗师孙智清孙道长吗?”
“正是贫道。”
道人上下端祥后不住地感叹道:“真是仙风道骨啊!茅山宗不亏为三派之尊,高道频出。先有祖师三茅真君隐修句容,开山立宗;继而首代太师,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魏夫人得王羲之真迹《黄庭经》而成道;第二代玄师杨羲著《大洞真经》,始创茅山上清派;之后更是人才辈出,三代许谧、四代混元化一真人许翙、五代上清仙卿保真先生马朗,六代上清仙卿辅正先生马罕景;尤以七代丹元真人陆修静扬名,集先贤经文整著三洞而大成;八代孙游岳传九代陶弘景,陶真人贯通诸子百家,融汇道、儒、释之精华,著书繁多,道出《真诰》,医出《神农本草经》,架浑天象,世人赞为山中宰相;自十代升真先生王远知、十一代体玄先生潘师正、十二代贞一先生司马承祯、十三代玄静先生李含光、十四代贞元先生韦景昭、十五代洞真先生黄洞元以来皆为皇家上宾,倍加推崇。”
道长很是佩服地称赞说:“道兄知道的真是详尽啊!”
那道人谦虚一笑,“都是三清弟子,略知一二。”
孙道长微微点头探问:“无上天尊,请问道兄称号?”
“贫道轩辕集。”轩辕道人回答后又问道长,“道兄自何处来?”
道长回答:“贫道从青城山探访仙迹回来,正要去看望扬州的弟子,为此经过贵宝地。”
“道长真是不辞辛苦,阐扬道教,光大门庭啊。”
道长谦虚地摆手说:“多年的情义,时常挂念。他乃我早年在浙西的弟子,说来你可能知道,就是淮南节度使李德裕。不光是他,他的爱妾刘氏、早逝的小妾徐氏、儿媳陈氏,都是我道家弟子。”
说完,道长环视大殿肯定地品评着,“你这不是龙虎山正一派的下院,好似新天师道的风范。不知能否请出观主一见呢?”
轩辕道人笑呵呵地捋着长髯,“孙道兄好眼力,龙虎山中紫翠烟,青精颜色四时妍。桃枝惯见花茂实,瀛岛宜闻河变田。五斗米仙真有道,一缕神药岂无缘?秋风吹绿茂材草,的的黄金飞上天。散文名家吴武陵就是我们贵溪人,他的这首龙虎山的诗说得好啊,五斗米仙真有道,一缕神药岂无缘?可那是几百年前的事啦,今非昔比呀。我们虽近临龙虎山,但不是正一派的所属,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