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啊!”重重一声叹息,说话的是一个美髯公,他抚着胡须,前面的案几上,摆着几封急报。
文书内容是塞外流民聚集筑城,装文书的木盒上刻着神木。
府谷流寇强抢富户,府谷也送来了文书。
皇帝陛下又发来了调兵文,山海关怕是又支棱不住了,总兵们又要开始筹人。
今年还是大旱,各地堡传来的文书都说,今年的军马税又收不上来了。
延绥府的总兵吴自勉提笔,在奏报上刚写了几个字,就又停下来叹气。
这封奏报是要送去向皇上要粮饷的。
终于还是不写了罢!又不是第一次写,写了也是泥牛入海。
在京城的朝廷看来,西北只是小事,东北的后金才是大事!
现在还是袁崇焕在京遥控山海关,过些日子,袁尚书怕是就要亲临山海关主持大事了。
大明朝的九边重镇,山海关为第一。
想起袁崇焕,吴自勉就很服气。
袁崇焕是大明武官队列里很异类的一个人,一介书生还能干到兵部尚书,吴自勉很是佩服。
大明朝的总兵,接近有一半和延绥有关系,李自成最后攻陷榆林卫的时候,一网打了八个总兵,一个在岗的和七个退休的。
袁崇焕在武官队列里,很特殊。
他是进士出身,其他总兵要么是一路杀上来,要么是武举。
袁崇焕又是广东人,武将嘛,都是杀才,杀才队伍里就这个袁崇焕他不一样。
其他人很服这个袁崇焕,太狠!
不管是对自己还是治军,袁崇焕真真是个狠人,这种人将来肯定是要有大功劳的!
文路出身,配上武功,这种人,不成事则已,一成,那就是大功名!
吴自勉和袁崇焕也就是见过几面的关系,五军都督府里打过哈哈,没什么深交,却很佩服。
不过和吴自勉猜的不一样的是,袁崇焕是立了大功劳,而且是大明最后的这几年里最大的功劳。
但他的功劳换来的却是凌迟。
说实话这就是崇祯皇帝的老毛病了,不太信任人,又有点刚愎自用,现在大明信王才刚上任,他目前来说,还在逐渐掌控阶段。
事儿没捋完,魏忠贤还活着呢!
不过等魏忠贤一死,崇祯皇帝就要开始发威了。
都说这个明朝末年大旱、流寇四起、东北还有枕戈待旦的后金。
其实对于亡国之君来说,明朝末年的局势真的是能让人笑出声来。
这种局放给其他的任何一朝末路皇帝(除了溥仪)估计做梦都能笑醒。
这就先不谈了。
就说李昌龄内忧外患之下,看了神木堡的塘报,里面的同济城让吴自勉很是重视。
不是吴总兵瞎咋呼,贼寇年年都见。
说个不好听的,今年一旦活不下去了,几家相近的男人们落草为寇,这就成了流寇了。
这种人,榆林自古就多了去了。
流寇一般就是刀头舔血,官兵一来就全部歇菜。
但是这个同济城有些骇人,总兵大人看了半天塘报,越看越觉得揣摩不清。
挥了挥手,叫手下一个亲兵把当事人叫上来。
当事人上来有两个,一个站着,一个拷着枷锁跪在地上。
站着的那个,就是第二批从神木堡出去的斥候刘文龙,跪着的当然是独眼龙张文举。
两条龙一上来,吴自勉摆弄了一下胡子,要不是当了总兵绪须显得稳重,这破胡子他自己也是烦得很,倒是属下们都说大胡子威风来着。
“你等二人详细说说,这同济城是怎么回事?”吴自勉的声音经过总兵府大殿的房脊,犹如一道闪电,从里边劈到外面。
这话炸在刘文龙耳朵里,就跟他过年发财放响炮一样,登时就脱口而出:“同济城是由一伙自成共济会的贼人所筑!标下当日率斥候一十四人,赶到同济城时发现城内马匹众多,且都是蒙古马匹,城中还多鞑子家什,定是已经通敌!北面现在已经由俺答诸部变成了林丹汗王帐直属,想必这共济会和林丹汗关系颇为玄妙!标下以为,这伙贼人联络林丹汗定然是对我延绥有所图谋,总兵大人当雷霆手段,灭不臣于懵懂!”
李昌龄听刘文龙这么一说,点点头,这个斥候他知道,本身是读过书的,可就考了个秀才,却再难向上走一步。
有些灵气的,当即就改了行,投了军。
也算是本地小“袁崇焕”,吴自勉很喜欢这种人。
独眼龙跪在地上,大枷好几十斤重,而且梗着脖子实在难说出话来,他心一横,直接往地上一扑。
咚,枷锁力道一卸,旁边一个亲兵刚准备责骂独眼龙,独眼龙赶紧说话:
“大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标下是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