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泽的计策绝对可行!
如今大明卫所军备废弛,军田多为上官所有,军户变为佃户,部属俨然已成奴仆,这是朝廷目前的通病。
对此,崇祯皇帝一直以来束手无策,没有办法除此痼疾。
不得已,唯有以募兵代替卫所兵。
可如此一来,变成朝廷的负担增加了。
现在,张世泽借着清理勋贵的机会,把京畿周围的卫所兵变为百姓,无形中解决了这个大问题。
虽说目前没有全国推广,但只要有了头绪,就不担心今后。
看来英国公世子张世泽,能文能武呐!
大明之幸!
“张爱卿,此事朕会让内阁全力办理。你只要帮朕组建新军,便是大功一件。”
清理卫所的事情很繁杂,崇祯皇帝不愿让张世泽陷入政务的纠缠中,故而如此说道。
“臣谨遵陛下谕旨!”
张世泽俯身答道。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张世泽自然不可能什么事都往肩上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崇祯皇帝安排能臣去做,这就是他抢救大明的办法。
他不是神,单凭一个人是救不了大明的。
“陛下,还请给新军赐名?”
崇祯皇帝沉吟片刻,然后猛然挥手说道:“新军择天下卫所之精壮勇士者成军,护卫大明,便叫勇卫营。”
“谢陛下赐名,臣定不负圣恩。”
听到熟悉的名字,张世泽心中热血燃起,坚定地向崇祯皇帝保证。
“朕相信爱卿。”
如果说原来还有些怀疑张世泽的能力,可是经过这几天的接触,崇祯皇帝已经完全没有顾虑了。
“朕许你总督勇卫营兼中军都督府右都督一职,望卿努力。”
末了,崇祯皇帝带着期许的目光,正式授予张世泽官职。
“谢陛下!”
张世泽简洁明了的答道。
此时,他的心中充斥着英雄有了勇武之地的感觉。
听了崇祯皇帝和张世泽的对答,朱纯臣和徐允祯相互瞅瞅,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暗自羡慕英国公张之极父子。
可以想象,随着勇卫营成军,张之极父子必将威震天下。
三日后,京营非常热闹。
总督京营的英国公父子和提督京营的曹化淳,一起到京营募兵。
校场上,巨大的募兵牌子很显眼,下边排起了几条长龙,应募者并不少。
据说,天子要组建御林军,对部分人而言,这是鲤鱼跃龙门的好机会。
边上,军中文吏耐心地问询着前来应募的壮士身份情况,同时下笔记录着。
营垒边的空地上,营中军官,有序地对有兴趣的汉子们进行着考校与筛选。
营栅边的寨楼上,张世泽扶着粗硬木,静静地看着眼前募兵的情形。
不过,他的注意力大都放在周遇吉身上。
张世泽上报崇祯皇帝,替他争取了一个副总兵的职位,再借着募兵的机会让他自行挑选,补充属下。
张世泽发现,周遇吉选兵,并不似其人一样,多拣那些看起来勇猛孔武的。
而是专注于那些面相老实憨厚,出身清白的。
事实上,心思只稍微转动,便明白了其想法。
周遇吉明显是用脑的。
楼梯处,噗通声响起,两个太监意气风发走了上来,俯身抱拳行礼说道:
“奴婢刘元斌、卢九得见过小公爷!感谢小公爷举荐,奴婢一定竭尽所能,不负所托,报效小公爷!”
“没什么。”
张世泽抬了抬手,淡然说道:“两位监军都是内廷知兵的人才,本督也量才举荐而已。
希望吾等一道把勇卫营训练成天下精锐,不负皇恩!”
卢九得、刘元斌,历史上组建勇卫营的功臣,张世泽请求崇祯皇帝把他们从御马监调到勇卫营当监军。
这两人,不仅是知兵事,而且还对大明忠心耿耿。
崇祯十五年,刘元斌监军勇卫营,与猛将孙应元大破罗汝才,杀敌无数,时称荆楚第一功。
后来,击贼罗山,被叛军围困,孤军无援,与敌力战而亡。
而卢九得是在弘光元年,担任南京守备太监,不投降建奴而被杀。
所以,对这两位忠义之士,张世泽丝毫没有因为他们是太监而看轻。
三人闲聊了几句,卢九得见张世泽对着下方募兵非常关注忍不住开口问道:“小公爷,您似乎特别看重周遇吉,连手下将士都让他自己挑选?”
“不错,他是一员难得的猛将!”
闻言,张世泽坦然承认,肃然答道:“之所以让自行挑选手下,是因为他在京营呆过,对将士比较了解,孰优孰劣,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