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4盐、船  新崇祯纪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有的。

各盐场多有晒盐者,或一亩做一池,或三四亩做一池,隔开做大中小三段,次第饮水入内以晒盐。

也有挖掘四五个池子的,晒法都是一样的。

也有缺点,就是耗资大。

开挖耗资不必说。

而为了引海水方便,盐池必须靠近海边,地势低洼,饮水渠与盐池经常被海潮与大雨冲垮。

这时候,单靠一家一户是无力承担修复的费用的。

摊上这事,盐户除了卖地便是逃亡。

同样因盐池必须靠近海边,如果大规模购买滩地晒盐,必然会绵延几十里几百里。

而这,在管理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强去做,成本也会居高不下。

而且,盐这东西太依赖水运,这又决定远离水运的盐场无利可图。

因此,曹化淳并不看好此事,建议招募百姓自行掘池晒盐。

朱由检不以为然,后世一个大盐场就能供应几个省的食盐需求,也没见绵延几百里。

不就是引水的问题导致不能离海太远吗?

这个简单,没有水力,可靠近海边有风力啊!

挖掘沟渠,用风车提水。

晒盐过程中,最耗人力的就是引海水入池,有了风车会大幅度减少人工。

投资是高了,不过减少了人工,提高了晒盐的效率,估计也不会增加多少成本。

“买地吧,至少百十顷,千余顷也不嫌多,从海边开始,一二里内都可以。

买了地就开工,优先招募流民开挖沟渠、盐池,整修道路。

去工部调一些工匠来规划道路与盐池间距,设计风车与水车。

边开工边实验晒盐技术,在明年晒盐季节到来之前全部完工。”

“臣遵旨。”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