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帅,但若戴行空殒命,朝廷无人可用,或可保商族无虞。当下他欲南下青云山,从厘国之北重城,南行至厘国之南秀州,路途四千里,戴行空即使重兵在握,也无法将百万雄兵于一月之内调至青云山,何况探报说,戴枫与万书是秘密成亲,可见戴行空定然是轻装简行,要想杀他,此行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汪兄千万不可错过。”
汪泽不得不承认姜奉一和风舒云所说不无道理,但他有自己的考虑。他只是想收回商族,阻止商族分裂。至于与戴行空为敌、与朝廷为敌,并非他所愿,也并非他所能。如果朝廷执意要亡商族,就算戴行空一死,朝廷还会指派他人来攻打商湾。与朝廷为敌即以国为敌,那样的话,性质就将完全不同。因此他暂未发表看法,而是问东方减的意见。
东方减在一众人中威望最高,他又有他自己的考虑,艺族与士族渊源很深,士族一向以天下大势为己任,这种情怀甚至凌驾于江湖纷争之上,甚至凌驾于朝廷君王之上,因此艺族多少有些沾染,尽管不像士族一样敢于为国牺牲,为民牺牲,为天下太平牺牲,但他们在此等大事面前,不想落后于士族太多,而被骂成醉心于艺术,自我熏陶,以至置天下于不顾。
东方减略一沉吟,道,“此事的确马虎不得。眼下有两个选择,一是在商湾与刁琼丹决战,二是在青云山决战。若是选择商湾,就要尽早出发,免得我们赶到商湾扑个空,需在他们动身前往秀州之前拦截。若在商湾攻打刁琼丹,万世闲和戴枫不可能袖手旁观。双方要是打起来,我方战败,那也就没什么好说的,大家脑袋都得搬家。要是我方赢了,戴枫被杀,势必引起戴行空反扑。如果戴枫不死,则要看朝廷态度,若朝廷非要收服商族,朝廷可能会派戴行空领百万雄兵征讨商族;若朝廷不想将商族占为己有,则商族或可躲过一劫。”
东方减像分析棋局一样,将各种可能性悉数列出,众人听得云里雾里,他继续说道,“若是选择进攻青云山,则情况完全不同,也即等同于江湖势力与朝廷大将军为敌,无异于造反。若是失败,商族也就保不住,我等还是要脑袋搬家。若是成功,戴行空被杀,朝廷势必震怒惊恐,不排除朝廷将指派其他大将前来征服商族;若戴行空不死,他也绝对咽不下这口气,继而挥师南下,那时商族分裂,以残余势力,对抗百万雄狮,结果不言自明。”
东方减最后总结道,“因此要保商族无虞,惟有一途:咋们进攻商湾,而又不杀戴枫,还要烧香拜佛求朝廷无意于将商族收归己有。”他看一眼姜奉一,又补充道,“若我方执意进攻青云山,就要做好朝廷派重兵反扑的准备,以江湖势力对抗朝廷大军。”
东方减一番发言,也就把争论从进攻商湾还是青云山,转移到朝廷是否非要收缴商族,以及是否要造反的论题上。
士族上官以逸坚决反对造反。在他看来,一造反,就意味着天底下亿万平民百姓也将被迫牵扯其中,而且战争将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百万甚至千万民众将死于非命。若仅仅为挽救商族,而杀千万平民,士族绝不允许此事发生。这也是士族一贯主张,士族忠于国,忠于民,忠于天下,而非忠于君王、忠于某族某派。
对于朝廷是否铁了心要夺商族,上官以逸也不得不承认,商族五十万众势力已可左右天下形势;商族欺行霸市已使天怒人怨,朝野震动;商族与高官权钱交易高达千百万两白银,朝廷与各路高官多方觊觎,也即是说,朝廷收缴商族,是大势所趋。
这就走入了死胡同。争论只剩下一个:是选择放弃商族,还是选择造反?
连士族都分成不同意见,上官以逸和褚隐秀选择不造反,却不提放弃商族。风舒云主张保商族,却不提造反。
东方减一时也难以决定,在他内心深处,他当然既想保商族,又能不造反,可实在想不出良策。
姜奉一主张造反保商族。
一时相持不下,汪泽只得先遣散大家,稍后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