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九七章天启大婚  地主家的狗腿子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启元年四月廿一,是个黄道吉日,宜嫁娶、宜行冠笄之礼、宜祈福,总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今天是个好日子。

如若不是好日子,礼部的官员是绝不敢在今天为皇帝大人举行册立皇后的仪式的。

主管礼仪的礼部与鸿胪寺的官员们为了皇帝大人的事忙碌不已,宫里宫外都忙活着,御用监从苏州等地采办了数万匹的大红绸缎。

大红绸纱遮住了紫禁城本来的面貌,将紫禁城里里外外重新装饰了一番,从大门到窗户,乃至是皇帝身边的锦衣卫,在绣春刀的刀柄上,也系上了红绸坠饰。

搞这么大排场,除了是因为这是皇帝大人的第一次大婚外,更是为了利用这个机会给大明冲冲喜,近日来大明在辽事上有着太多的不顺。

天子是天的儿子,儿子结婚了,老天爷一高兴,保不准就降下一道神雷,劈死一直与天子作对的努尔哈赤也说不准。

一个月之前,京城里还人心惶惶,但此刻皇帝大婚的喜庆已经遮盖住了一切。

中国乃是礼仪之邦,寻常百姓娶个媳妇都要大操大办上几天,皇帝自然更不用说了,除了要遵循《礼记》中约定的纳采、问名、纳吉、告期、亲迎等六礼外,还要祭祀天地,然后到宗庙祷告一番,告诉各位列祖列宗,自己娶媳妇了,希望列祖列宗在天有灵多多庇佑这类的话。

国人天性喜好热闹,皇帝大婚这么热闹的事,爱凑热闹的百姓们免不了要参和一把,亲迎皇后的仪仗队还未出宫门,便被前来凑热闹的百姓们堵住了去路。

虽然不是自己娶媳妇,但重在参与嘛,奉天门外,前来凑热闹的百姓将奉天门前里里外外的围了三层,结结实实的把仪仗大队堵在了奉天门前。

由于人多,特别多,一些小混混也借此机会趁机对着大姑娘揩油,这样一来更加剧了奉天门前拥堵的交通状况。

这个时候,贯彻爱与正义,担任交通执法与治安的反派角色,锦衣卫出场了。

为了不耽误吉时,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全力出动,临时担任奉天门前的交通、治安等工作。

锦衣卫、东厂、如临大敌,一脸严肃的从宫门走出,两队排开。

锦衣卫与东厂果然非同凡响,一出场就严惩了几名扰乱交通秩序的泼皮,用着绣春刀刀鞘对着不遵守交通法的泼皮便是劈头盖脸的几轮下去。

但毕竟是皇帝大婚的日子,锦衣卫也只是略施薄惩,下手很有分寸,有了几名泼皮作为普法教育,在加上锦衣卫的名声素来不怎么好,百姓们也相当识趣。

别看今天皇帝大人结婚锦衣卫不收拾自己,皇帝又不是天天结婚,没必要为了凑热闹去得罪这班杀才,要是得罪了这班杀才,改天找个由头把自己关进诏狱去教训一番,那就亏大发了。

锦衣卫的在线执法让百姓们不敢再往前凑了,很快,奉天门前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亲迎皇后的仪仗大队得以继续前进。

担任大婚正使的张维贤,高高举着一卷皇帝专用的明黄色丝绢,走在队伍的最前方,按照历朝规定,皇帝的大婚是有正副使来为皇帝大人主办婚事的。

正使由朝中的勋贵来担任,张维贤曾经客串过皇帝大人的轿夫,很是在皇帝大人面前露了一回脸,在加上他家又是朝中的老牌勋贵,是靖难功臣张辅的后代,明朝第七任的英国公。

这个光荣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张维贤的头上,而副使则是由礼部官员来担任,礼部派出的官员是礼部右侍郎顾秉谦,是礼部的二把手。

顾大人能够得到这个露脸的机会,可不是因为礼部的部长大人赏识他,作为这种可以累积政治资本的机会,礼部尚书孙慎行原本是打算用来提拔新人的,顾大人都七十岁了,还跟后生晚辈抢什么风头啊。

但不知道这位顾大人走了什么门路,任命书下来后,上面已经写着了顾大人的名字,连印章都盖好了。

这是因为顾秉谦顾大人走了魏公公的门路,按照明代规定,皇帝的大婚也由司礼监参与主办。

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王体乾那是魏公公的小弟,魏公公有交代,王体乾小弟大笔一挥,顺手在把这个印给盖了,帮助这位人老心不老的顾大人实现了自我价值。

婚使的身后跟着长长的仪仗队,举着代表皇后身份的九翅凤尾屏扇,三十六人抬着迎接皇后用的金黄色玉辇,浩浩荡荡的从奉天门走出。

围观的百姓对着仪仗队投去满怀敬意的目光,心中纷纷羡慕不已,也不知是哪家的姑娘这般好福气,嫁的如此风光,以后可就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与锦衣玉食了。

许多家中有女待嫁的父母们,也不忘以此为榜样,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仪仗队在这样一路前进,一直到达最终的迎亲地点,中军都督府同知张国纪的府上。

未来的国丈爷张国纪早早的便领着全家老少在府门百米外等候天子的亲迎队伍,待天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