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战乱不断,受苦受难的,永远是老百姓。因为,打仗是要死人的,这种生死离别,让许多家庭妻离子散。
各国百姓都渴望和平,许多小国渴望和平,小国的许多贵族,也渴望和平。但是,和平不可能自己到来,以战止战,永远是饮鸩止渴。
这个时候,有个人站了出来,他的名字叫华元。就是‘大棘之战’被司机出卖被俘的那位华元,就是孤身潜入楚营,劫持司马子反的华元。
他是个很会来事的人,善于社交,积极热衷公益事业。
在楚国当人质的时候,他抓紧一切时间,与楚国的各位贵族私下联络感情;同时,他与晋国的大臣,也私交甚笃。于是,在他积极热忱的奔跑斡旋之下,春秋第一次弭兵大会,就这样顺利召开。
这是和平的希望,是人性的胜利,是后世志士仁人的目标。
第一章热爱生命
《史记殷本纪》中,曾经记载了一个‘网开一面’的故事。
商朝开山鼻祖成汤,有一次外出,看到有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猎,口中还念念有词:“不论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都钻到我的网里来吧!”
这也太贪心,太残忍了,还让不让各地的禽兽有活路?成汤是国君,心怀仁慈,非常看不惯,对那人说:“你这么做太残忍,岂不要把天下的禽兽都捕尽杀绝吗?”
接着,成汤命令那人,把网去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并且大声祈祷:“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飞就往左飞,愿意往右飞就往右飞,如果实在不想活了,就钻到我的网里来。”
这才像人说的话!成语‘网开一面’,就出自这里,商汤的仁慈,感动上天。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关心禽兽,关爱自然,热爱生命。大自然对万物是公平的,人类不断进化,贪心也不断膨胀,不能因为人类的贪婪,就肆意杀戮,其造成的恶果,如今已经显现。
当人们认识到这个恶果的时候,许多禽兽已经灭绝了,这都是人类干的。即使如此,许多生物仍在不断灭绝,包括小小的萤火虫。
原因,在于利益。
战国末期,有位叫吕不韦的大商,经过一番拼搏运作,最后竟然混上秦国的宰相,权倾朝野。
他羡慕‘战国四公子’门客如云,于是招贤纳士,搜罗天下人才,门下也汇聚食客三千,各怀绝技。他让这些门客各抒己见,写成文章,最后汇编成书,就是《吕氏春秋》。
他把这本书悬在城门上,下令谁能改动一字,赏千金。
这本书,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绝对‘一字千金’。但是,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所记载的,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世间生命的热爱。
据《吕氏春秋》记载:孟春正月,东风解冻,蛰虫复出。
这个月,是孕育的季节,是复苏的集解,是生长的季节。禁止砍伐树木;禁止破坏鸟巢;禁止捕猎幼兽;禁止掏鸟卵;禁止征用百姓;禁止发动战争;要掩埋枯骨,顺应农时。
仲春二月,禁止竭泽而渔,因为鱼儿开始产卵;禁止焚烧山林,因为各种动物都回归自然;祭祀天地先祖,不用牺牲,而用圭璧,因为动物要哺育幼崽;保护萌芽的草木,抚恤幼儿、孤儿。
连草木都知道保护,古人的仁慈,已经惠及大自然。为什么今天对野生动物有那么多杀戮?甚至连草木都不放过?为了利益,什么都可以不顾,《春秋》之中的杀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孟夏四月,万物继续生长,禁止破坏它们,不得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因为动物们都处于生长期。
季夏六月,地方进献蛟、龟等水产,但不包括鱼。
季冬十二月,开始捕鱼,因为鱼儿已经过了产卵期,幼鱼已经长大。
《吕氏春秋》的这些记载告诉我们,很久以前,中国古人已经重视自然,重视环境,重视生命。无论动植物,在幼年生长期,都必须爱护。并且把这些记录在案,成为诸侯必须共同遵守的法规。
这并非强制性,而是自发的约定。
人类,并非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世间万物皆平等。人,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很微小的一份子。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应该做的,必须做的。
却说鲁国,公元前609年冬,由于东门遂的支持,鲁宣公得以继承君位,一干就是十八年。在位期间,他基本是依附晋国;而楚国距离较远,中间有宋国、陈国等作为屏障,所以相对也算安宁。
前面曾经提到一位里革,敢说敢做,甚至敢直接修改鲁宣公的命令,驱逐了莒太子,很有太史的风范。那位鲁宣公呢,总爱犯些低级错误,如果里革见到,从不姑息。
某年的夏天,鲁宣公一时兴起,命人把渔网投到泗水深处,准备网几条大鱼尝尝。
当时,管理渔猎的官吏一看,国君要求网鱼,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