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食指大动的故事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一场宴会,竟然动了杀念,不吉祥。大家都是一家人,血脉相连,公子归生和其它大臣们极力劝说,总算放过公子宋,不过,君臣之间的裂隙,从此难以调和。

原本,这也并非什么大事,一时怒气而已。君臣各有过错,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只要公子宋诚心赔礼道歉,郑幽公也不会揪住不放,而且他即位没多久,也不能乱开杀戒。

但是,公子宋拒不认错,这让郑幽公更加愤怒。

两个心胸狭隘的人,就这么僵持着,互不相让,执政的公孙归生多次居中调和,效果甚微。君臣之间,谁也不肯让步,矛盾越积越深,最终成为死结。

臣子与国君斗气,纯是找死。公子宋感到恐惧,暗中找到公子归生商议,准备先下手为强——弑君。

这是大罪,要灭门的,听到都是罪过,归生大吃一惊,赶忙捂住耳朵。他可不想干这大逆不道的事情,反而说出一句很仁慈的话:“六畜老了,我们还不忍心杀死它,何况是国君呢!”

公子宋一看,麻烦了,这事儿传出去,就是灭门,必须把他拉上贼船,不干也得干。

为了达到目的,公子宋使用了阴招。他恬不知耻,四处说公子归生的坏话,并且散布谣言:公子归生要谋反。

别的罪名都好说,唯有谋反,这个罪名担当不起,是国君的大忌。所有国君,提起谋反,神经立刻就紧张起来,即使是忠臣,也要提防三分,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公子归生性格柔弱,虽有仁者之心,却无勇者之果断,拥有权力,却不能铲除邪恶。如今被公子宋诬陷,无法辩解,又害怕被杀,于是就顺从了公子宋。

公元前605年夏6月,俩人合伙,杀死郑幽公,他成为第二十五位被弑的国君(虽然时间比陈灵公早),谥号为‘幽’。谥法上说:动静乱常曰幽;早孤陨位曰幽。

刚刚担任国君半年,就因为一根手指头,因为一顿舌尖上的美味,一只大鼋,一句玩笑,搭进自己一条性命,枉费楚国一片好心。

食指大动的典故,从此流传后世,也有了小说中九指神丐洪七公怒断食指的故事。

孔夫子在《春秋》中,把一切责任归咎公子归生,记载为: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其实,孔夫子也明白,归生不是主谋。但是,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作为执政大臣,掌握权力不能够御防叛乱,害怕诽谤而跟随作恶,这种人最可恨。所以,这次弑君的罪名,扣到他头上。

郑幽公被杀,国内不可一日无君。经过商议,郑国准备立郑穆公的儿子去疾为国君。

姬去疾,字子良,郑穆公庶子,颇有贤名。当国君?多少人梦寐以求,子良听后,却被吓了一跳。他急忙推辞道:“若论贤能,我还不够资格;若按年龄顺序,公子坚年长。”

国君的宝座固然诱人,那却也是个地狱门,子良明白其中利害,坚决不干。无奈之下,公子归生立了公子坚,就是郑襄公。

他上台的第一件事,不是尽力团结大众,不是想办法治理贪污腐败恶势力,却准备大力驱逐‘穆族’,也就是郑穆公的所有其他儿子。就像宋国的宋昭公一样,上台先拿叔伯兄弟开刀。

当然,不能忘恩负义,唯独留下子良一族。

帝王之家,难有亲情,特别是亲兄弟,最危险。防患于未然,必须铲除,后世这种例子,太多太多。

子良坚决不同意,说道:“先君梦兰而生,预示后代必将昌盛。大家都是兄弟,如果适合留下,这是我的愿望;如果离开那就都离开,何必只留下我这一支?将来如何见先君于地下?”

郑襄公也不糊涂,听从子良的建议,赦免所有公子,也不分良莠,让他们都当官。这导致后来的郑国,由郑穆公的七个后代家族把持朝政许多年,史称‘七穆’。

可惜,子良的后代伯友不争气,酗酒惹事,死于非命。

春秋时期,各国国君的后代都在朝廷当官,基本就是家族式管理。普通人想进入上层,没有绝高的智商,难!郑国的‘七穆’,宋国的‘桓族’、‘戴族’,鲁国的‘三桓’,各自把持朝政,形成了‘陪臣执命’的局面。

以至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面向苍天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各个朝代都差不多,如今的‘富二代’、‘富三代’,哪个不是‘拼爹’、‘拼爷爷’?

郑国暂时得以安定。不过,弑君之罪,这笔账郑国人给公子归生记着呢。

郑国发生弑君大案,第二年,楚庄王借机兴师问罪,并且追究郑国私放华元的罪责;晋国不能坐视不理,派荀林父率军救援。

公元前603年冬,楚庄王伐郑,讲和就回去了。

再说公子宋,作为弑君主谋,时刻提心吊胆,一者担心晋国兴师问罪,再者担心内部严查追究。

公元前602年,他策划与晋国讲和,冬季,辅佐郑襄公,与晋国在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