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狼子野心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逃。他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退,唯一的道路,就是造反。

造反?九死一生。

公元前605年夏,斗越椒率领若敖氏家兵,以及自己的军队,驻扎在烝野(今湖北荆州境内,确切地点不详),准备进攻楚庄王。造反的大旗举起来,想要放倒就难了。

晋国刚刚发生弑君惨案,楚国内部也开始造反。

正是振兴楚国的关键时刻,楚庄王知道,如果楚军内部打起来,最伤士气,自己的霸业梦将受到沉重打击。他派人劝斗越椒回心转意,并且表示,愿意用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三代楚王的子孙作为人质,与斗越椒讲和。

这个条件可谓极限,充满诚意,楚庄王总不能把自己交出去吧!之所以如此,楚庄王明白,不能内部自相残杀,两边都是楚国战士,打起来两败俱伤,无论谁胜谁败,受伤的都是楚国。

离岸已经太远,无法再回头了!现在,斗越椒骑虎难下,不想成佛,只想成功,只想率领若敖氏子弟,登上楚国的宝座,建立自己的伟业。

这一仗,已经是箭在弦上。

楚庄王无奈,在漳水边检阅军队。7月初9日,两军在皋浒(今湖北枝江市境内,确切地点不详)摆开阵势,准备交战。

为了鼓舞士气,他亲临前线,擂鼓助威,军队士气大振;作为叛逆者,斗越椒的军队则相对士气低落。都是楚国子弟,不明原委,谁愿意与国君为敌?

眼看楚庄王亲临战场,作为射箭高手,斗越椒取出弓箭,远远地瞄准楚庄王。弓开如满月,箭去如流星,锋利的箭镞,飞过车辕,穿过鼓架,却射在铜钲上,嗡嗡振耳。

第一箭无功,紧接着,斗越椒又射出第二箭。那箭飞过车辕,穿透车盖,差点射中楚庄王。如此距离,远远超出常规射程,周围众将,惊出一身冷汗。

据说斗越椒臂力惊人,箭术高超,果然如此。

大家急忙簇拥楚庄王,撤退到更远处。有军士拔出箭簇,发现那箭比普通的长而锋利,士兵看了都互相传说,神乎其神。大家内心感到害怕,隐隐有退却的意思。

如果军队士气崩溃,哪怕退却半步,后果不堪设想。楚庄王急忙派人在军队里到处喊话:“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得到三支神箭,摆放在祖庙,被斗越椒偷去两支,现在他已经全用完了。”

这弥天大谎,虽然是个骗局,也算善意的谎言,士兵们都相信了。

楚庄王是一代明君,深得将士百姓拥戴,他重新组织进攻,打败了斗越椒,并趁机消灭了整个若敖氏,也算去除一块心病。

‘狼子野心’,虽然子文预测成功,但是,斗越椒走到今天这一步,恐怕也是若敖氏太强大造成的。功高震主,他也害怕自己成为冤魂,故而造反,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斗越椒的儿子斗贲皇,眼看造反失败,及时撤离战场,逃往晋国,被封在苗地,后来以苗为氏,称之苗贲皇,他也成为苗姓先祖一支。此人绝对是个人才,未来‘鄢陵之战’,将展示才华,帮助晋国大败楚国,成为第三位‘楚才晋用’的典范。

这次谋反失败,若敖氏遭到灭顶之灾,斗氏、成氏两大家族几乎灭绝。

当时,子文的孙子箴尹(谏官)斗克黄,恰好出使齐国,回来路过宋国的时候,听说若敖氏叛乱失败,遭到灭族。这简直如晴天霹雳,叛逆之罪,该当灭族,若敖氏多少年的辉煌,瞬间成灰。

有人劝他赶快逃亡,保命要紧。逃,可以,从楚国逃出去的人才,车载斗量,数不胜数,而且都得到重用。

但斗克黄不为所动,他说:“丢弃国君的命令,还有哪个国家接受我?国君,就是天,难道可以逃避上天吗?”他依然回到楚国复命,然后主动投案,请求治罪。

看着伏地请罪的斗克黄,楚庄王想起子文昔日辛苦治理楚国的功劳,毁家纾难,朝出暮归,绝对一个好令尹。不禁感慨万千,说道:“子文如果没有后代,如何劝善后人?”

当初子文治理楚国,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家中甚至没有第二天的余粮;‘为政者,庇民也’,这是他从政几十年的真实写照,楚国百姓没有忘,楚庄王也没有忘。

这样的贤臣,岂能让他断子绝孙?岂能让他没有后代祭祀?杀了斗克黄,岂不让天下人寒心?于是,楚庄王赦免了斗克黄,并为他改名为‘生’,意思是‘死而复生’。

一念之善,保留了斗氏,也为楚庄王的后代,保留一根救命稻草。

若敖氏从此一蹶不振,后期虽然也曾出现,官职都不太大。斗氏后来被封在郧地(今湖北省安陆县),伍子胥灭楚,昭王逃难,居住郧地的斗氏,关键时刻拯救了楚昭王。

《东周列国志》中,描写的更加精彩,把杀死斗越椒的功劳,给了春秋第一神射手养由基。

不过,此时的养由基还很年轻,史册关于他的记载为零。八年以后的‘邲之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