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最倒霉的元帅——华元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楚庄王已经改邪归正,虽然遇到灾荒,但是群策群力,平定了周围的蛮夷部落,灭掉庸国,大获全胜。

下一步,就准备剑指中原。

他要建立霸业,要比肩齐桓公、晋文公,要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要重振楚国的辉煌,完成几代人都没有完成的夙愿。这个任务很艰巨,但事在人为,并非遥不可及。

除了自身努力,机遇,也摆在他的面前。齐桓晋文的时代已经结束,两国正处在内乱的边缘,齐国的齐懿公,晋国的晋灵公,都将成为被弑对象,无力南下争锋。

且说陈国,迫于压力,一直跟随楚国,但是由于一件不礼貌的事,导致陈国改变了立场。

公元前614年5月,陈共公去世,按礼,楚国应该派人吊唁,表示一下关怀。这就跟领导关心下属一样,丧事喜事,必须有个表示。

但是,楚国不闻不问,也没派代表。

这件事,搞不清是楚穆王干的,还是楚庄王干的。因为当年,楚穆王也死了,由于孔夫子对他弑君杀父非常厌恶,《春秋》对他的死,连提都没提,后来的史册也没有记载确切时间,因此,楚穆王死亡的月份就成了个谜。

双方都有大丧,楚国无暇顾及,加上楚庄王玩世不恭,惹怒了新即位的陈灵公,立刻转身投靠了晋国。

楚庄王即位三年,整天装疯卖傻,也没找陈国麻烦。

正当他准备雄起的时候,郑穆公前来投靠,这给了楚庄王很大的激励,简直就是天助楚国。

前文说过,晋国两次组织扈地会盟,原本是讨伐齐、宋弑君之罪,结果都收取贿赂而还,没有真正承担起盟主的责任。这让郑穆公很失望,认为晋国唯贿是贪,不值得信赖。

公元前610年,郑穆公暗中投靠楚国;公元前608年夏,郑穆公也不再躲躲藏藏,干脆直接与楚国订立盟约。

郑国的加盟,让楚庄王很振奋。要想争霸中原,这是一个必须争取的国家,即使他不来投靠,还要出兵征讨,打到它服从为止;现在,郑穆公主动送上门来,没有比得到郑国更激动人心的了。

秋季8月,楚庄王与郑国人先是出兵伐陈,紧接着伐宋,正式开启他的霸业之旅;晋国的赵盾发兵救陈,接着救宋。

这只是一次试探,没有必胜的把握,楚庄王还不想与晋国面对面、硬碰硬打一仗。并非害怕,而是输不起,‘城濮之战’的后遗症还在,楚国绝不允许再次输给晋国。所以,楚军在宋国虚晃一枪,悄悄撤退了。

晋国救援大军到来,宋文公、陈灵公、卫成公、曹文公,各率军队前来,在郑国的棐林会合。大老远跑一趟,不能与楚军痛快地打一仗,那就教训一下郑国。

诸侯联军要伐郑,楚国不能再置身事外,不能失去这个小弟,必须救援。于是,楚国大臣蒍贾救援郑国,与晋军在北林相遇。双方交锋一场,战况如何,没有详细介绍,不过楚国俘虏了晋国的大臣——解扬。

不知此人职位如何,应该属于任劳任怨一类。公元前619年,他曾经奉命归还卫国土地;此次跟随出征,很不走运,当了俘虏;更不幸的是,十余年之后,他又当了俘虏。虽然运气挺背,后来再次被俘,由于他大义凛然,让楚庄王也很佩服,放他一条生路,在春秋的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这次战况没有细说,解扬被俘后,晋军就撤退回国了。

此时的晋国,面临楚国和秦国夹击的不利局面。赵盾想和秦国讲和,于是有了前文赵穿的馊主意——袭崇和秦,结果适得其反,秦、晋仇恨更深。

更糟糕的是,国君渐长,不务正业。前文已经说过,晋灵公整天没正事,赵盾最担心的是内部,所以提前回国;然而,他还是阻止不了悲剧发生,第二年就弑杀晋灵公。

内忧外患,让晋国无法和楚国争锋。

再说郑国,两次‘扈地之盟’,晋国都是收取贿赂而还,郑穆公失望透顶,死心塌地投靠了楚国。公元前607年春天,他接到楚庄王的命令,派公子归生率军伐宋。

其实,楚国想当大哥好多年,唯独难以撼动晋国,如今晋国外忧内患,正是挺进中原的最佳良机。

说白了,这就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好比一场大戏,主角躲在幕后,先让配角登台亮相;等到双方主角上场的时候,精彩的对打才是吸引人的关键。

宋国的主帅叫华元,是那位爱美色的华督的后代,长期担任宋国右师,执掌国政;副帅叫乐吕,原本是宋国司寇。

两军在大棘摆开战场,也就是今河南柘城县西北一带。河南自古战乱频繁,这是当地人比较贫穷的一大根源;不过话说回来,贫穷与富有,先进与落后,全在于领导一念之间。红旗渠能名扬全国,一条公路也能拉下四位交通局长。

这次大棘(宋地,今河南省睢县平岗镇境内)之战,郑国是侵略者,宋国是守卫者。按理来说,宋国是保卫家园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