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六)董狐直笔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良心写的,有不同意见可以反驳。对与错自有公论,不满意可以杀了我!

弑君!这个罪名可太大太严重了,将被永久载入史册,一辈子都无法洗清,谁能承受得起?当时赵盾就急了,辩解道:“不是这样的!那是赵穿干的,我当时不在国都。”

话说的很对,人不在国都,不等于心不在国都,不等于完全置身事外,不等于弑君与你毫无瓜葛。

董狐也不忌讳,说道:“您是国家正卿,逃亡不出国境,回来又不惩贼,弑君的主谋不是您还有谁?”

一句话噎得赵盾哑口无言。

是啊!逃亡时没有走出国境,只剩下一座大山没有翻越,只差一步啊!回来后更没有惩办赵穿,无论如何,他杀死了晋灵公,罪责难逃。但怎么惩罚?作为执政大臣,不惩办弑君之贼,就是同谋,甚至主谋也不为过。

能不能改呢?绝对不能,除非时光倒流,历史重演。

董狐身为史官,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秉笔直书,绝不胡编,绝不造假,绝不遗羞史册。世间事真真假假,唯独史官号称信史,虽头可断,血可流,这句话不能改!

看着董狐大义凛然的样子,赵盾一脸苦笑。

他实在无话可说,这种人,打不得、骂不得、杀不得、贿赂不得,骨头硬,性格更硬。看来,自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也没有再为难董狐,怎么为难啊?全部大臣都看着呢,杀了董狐,就是不打自招,就是主动承认弑君主谋,后果只能更糟。

看来,弑君的恶名,自己是背定了!

董狐实事求是,不畏权势的态度,为后世史官做了很好的榜样。成语‘董狐直笔’,就出自这里。

有褒就有贬,也有人认为,董狐混淆黑白,替昏君晋灵公辩护。相比较而言,晋灵公昏庸残暴,视人命如儿戏;赵盾忠君爱民,贤名远播,最终却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百年以后,孔夫子看到这段记载,心理也很矛盾,替双方惋惜。他叹息道:“董狐是个好史官啊,敢直书其事,毫不隐讳;赵盾也是个好大夫,因为法规而蒙受不白之冤。如果走出国境,就不会背负弑君的恶名了!”

宁可身背弑君的恶名,但是,赵穿不能杀。

他是自己的恩人,杀了他,自己将成为忘恩负义之辈,无法立足朝堂,赵氏族人也不会原谅自己。不仅不能杀,还要想办法,给他减轻罪名,保他平安。

所以,赵盾派赵穿前去迎接晋成公‘黑臀’,算是将功补过,暂时免除了赵氏的危机。

关键是,‘赵盾弑其君’这句话,不仅把赵盾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更影响到赵氏家族的未来。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厄运突然降临。有人就以这句话为把柄,认为赵盾是弑君之贼,对赵氏开始了血腥杀戮。

董狐很幸运,他遇到了讲理的赵盾,没有受到刁难。作为一位史官,敢于不畏强权秉笔直书,值得后人敬仰,春秋的历史中,有他一席之地。

不过,一百五十年以后,齐国另外太史三兄弟,可就没那么走运了。为了记录真实的历史,他们,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