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东门遂的恶行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再说鲁文公,因为担心齐国的讨伐,连扈地会盟也没参加上。

公元前609年2月,鲁文公姬兴病逝。他在位十八年,对外跟着晋国走,多次被齐国攻打,没有什么大作为;内部东门遂专权,公孙敖闹出点儿笑话,国家正常运转。整体来看,他没有什么糟糕表现,算是中规中矩,死后谥号为文,评价还不错。

三个月后,齐懿公也被杀死。

这一切,鲁文公是看不到了。但他并没有安排好身后事,他的死,导致鲁国内部发生了巨变。

他的正室夫人,是齐国人,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名恶,老二名视。

据说,恶在出生的时候,宫廷算命先生预言:他将恶死,不能享有国家。为了压压邪气,所以起名为恶。这太不吉利,怎么能这么给孩子起名呢?要压邪气,应该取名为‘善’、‘吉’等。

鲁文公死后,儿子姬恶正常即位。

原本一切名正言顺按部就班,谁也说不出半个不字。但是,非常时期,内部又是暗流涌动,因为有人早就盯着那个宝座。

话说鲁文公还有一个宠幸的妃子,史书称她敬嬴(嬴姓),生了儿子姬俀(tuǐ),年纪大些。由于不是正室夫人,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姬俀当然只能成为公子。

但是,这位敬嬴可不甘心,她绝对是个有心计的女人。眼看着鲁文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了儿子,自己必须搏一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完人事,再听天由命。

当时,朝中的执政大臣,一个是东门遂,另一个是叔仲惠伯。

叔仲惠伯,前面也曾介绍过,为人正直,与荀息类似,忠君思想坚定不移,绝不会受任何拉拢。在他的心目中,姬恶,就是未来的国君,其他人没资格。

剩下一个,就是东门遂了。他可不像叔仲惠伯那么坚决,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是个与时俱进的代表,只要给足他贿赂和好处,什么坏事缺德事都敢干,潜在品质非常恶劣。

敬嬴打通各种渠道,花费无数心血,终于摆平了东门遂。随着姬俀渐渐长大懂事,敬嬴把儿子托付给东门遂,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他的‘关照’。

那位姜夫人还在想当然,却不知嬴夫人早已开始行动。

有了废除新君的打算,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必须得到叔仲惠伯的支持。东门遂虚心地和他商量,得到的回答很简单——不行。

无奈,只好暂时放弃改立新君的计划。

公元前609年6月,安葬鲁文公。诸侯五月而葬,也算合情合理。这大热天的,尸体恐怕早放变质了。其实,《左传》明确记载,古代帝王诸侯都有藏冰的习俗,足可保证尸体不腐;除了这笨办法,相信古人也有其它方法,但是,没有关于木乃伊的记录。

秋季,东门遂和叔孙得臣分别去齐国拜访。东门遂主要是祝贺公子元新君即位,叔孙得臣则是拜谢齐国派人会葬鲁文公。一件是喜事,一件事丧事,要分别对待。

东门遂祝贺完齐惠公,私下谈论起公子俀,赞不绝口,请齐惠公支持公子俀。当然,一切是有条件的,东门遂许诺了无法拒绝的好处——土地。

为了干坏事,国家都可以卖,这种人是可耻的。

此时,齐国的齐惠公姜元刚即位没多久,也想与鲁国搞好关系。东门遂是鲁国的执政者,如果支持公子俀,他将来对齐国感恩戴德,必定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齐惠公没有考虑后果,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不知道,人命关天,这一念之差,可把两个外甥坑苦了。

公元前609年冬10月,回国没多久,东门遂杀死了姬恶与姬视,立公子姬俀为君,就是鲁宣公。从此以后,鲁君的权力越来越弱,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强,以至于后来‘三桓’专政。

可以说,东门遂为祸不浅。

此时,姬恶已经安葬父亲,继承君位。由于鲁国忌讳弑君,不把他当国君看待,《春秋》只记载‘子卒’。因为姬恶正在服丧期间,故而称他‘子’,他成为第二十一位被弑的国君。

宫中发生惨案,叔仲惠伯还被蒙在鼓里。

东门遂明白,即使弑君成功,要想平安即位,必须铲除叔仲惠伯,此人死脑筋,一定会强烈反对。所以,东门遂以国君的名义,召叔仲惠伯入宫议事,准备趁机铲除。

既然国君有命,叔仲惠伯根本没多想,整理仪容,准备入宫。

关键时刻,他的大管家公冉务人看出苗头不对,竭力劝阻,并且很直白地说:“去则必死。”

叔仲惠伯的忠诚值得钦佩,脑瓜却是一根筋,不懂官场的形势。都什么时候了,宫廷内部危机四伏,他却冒出一句傻傻的话:“死于国君的命令也是应该的。”

他受‘周礼’毒害太深,只懂得‘忠诚’,不懂得‘变通’。想当初先祖周公旦,为了躲避灾祸,还曾逃亡楚国避难。

公冉务人再三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