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伤重而死,他的儿子子王臣(子姓)即位,就是宋成公。
虽然与楚国有杀父之仇,由于实力的差距,宋成公不得不对楚国俯首称臣。后来,宋成公摆脱楚国,投靠晋国,挑起晋楚‘城濮之战’,然后堂而皇之加入北方阵营。
依靠晋国的实力,报仇雪恨的同时,也成就晋文公的霸业。十多年来,宋国完全跟定晋国,内外一直相安无事。
公元前620年,宋成公死了,他的儿子宋昭公杵臼即位,内部开始动荡。
宋昭公即位没多久,想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关心民生疾苦,不是惩治贪官污吏,也不是提拔优秀人才,而是谋划着要杀死各位‘公族’,也就是自己的叔伯弟兄。
可见,此人也是心胸狭隘,难成大器。
有压力,就有反抗;没有能力团结‘公族’,却想依靠血腥杀戮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换来的,只能是更猛烈的敌对。
当时,宋国‘六卿’执政,势力强大。公子成为右师,公孙友为左师,乐豫为司马,鳞矔(guàn)为司徒,公子荡为司城,华御事为司寇。
对于宋昭公的打算,司马乐豫劝阻道:“不可。公族,好比公室的枝叶,如果铲除,树根和树干就没有遮掩了。如果以德服人,他们都是股肱之臣,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
忠言逆耳,宋昭公根本听不进,枝叶越茂,威胁越大,必须铲除。
他的打算是不错,可惜没有不透风的墙。宫中到处都有公室成员的影子,耳目众多,宋国的‘六卿’,全部都由公室宗族担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结果事不机密,阴谋泄露。
连自家人都要铲除,不可救药。公室成员是一个群体,岂能坐以待毙?宋穆公和宋襄公的后代子孙,联合起来攻打宋昭公,杀死不少大臣。那位曾小有名气的大司马公孙固,也被杀害,真是冤枉。
最后,‘六卿’出面,大家坐在一起谈判。
宋昭公的做法,已经激起众怒。此时此刻,他根本控制不了朝政。那位司马乐豫,看出形势不妙,主动辞掉司马的职务,让给宋昭公的弟弟公子卬,从此杳无音讯。
宋国暂时得以安宁,暗地里依旧波涛汹涌,刚刚过了一年,内部再次发生动乱。
起因,是另一个人物——宋襄公的夫人。
她属于奶奶级别,估计四十五岁左右,也算风华正茂。她的来头可不小,是周襄王的姐姐;也就是说,她的娘家是周王室,这个后台可是相当硬实。
宋昭公即位后,也不懂事,对这位亲奶奶,很不礼遇。从来不去问候,见面也若无其事,而且降低日常生活待遇,许多方面照顾不周。看来,一点儿亲情也没有。
这让宋襄夫人很生气:虽然你是国君,那也是孙子辈,尊敬长辈的道理都不懂吗?
于是,她依靠戴氏一族(宋戴公后代),杀死了宋昭公的几位嫡系,其中就包括大司马公子卬。此人临死的时候,手中还紧握符节,可见对国君是忠心耿耿。
不得不佩服,那位乐豫有先见之明,逃过一次生死劫。
还有一位叫荡意诸的贤臣,则逃亡到鲁国。这个人很贤明,忠君思想牢固,得到鲁国人尊重。将来还要介绍。
杀了一堆人,宋国总算暂时安定下来。
公元前617年冬,宋昭公参加了楚穆王组织的‘厥貉之会’。
前文说过,邀请楚穆王去孟诸打猎的时候,由于没有准备火燧等物品,导致宋昭公的仆人,被楚国的司马申舟鞭打一顿。可见,宋昭公办事马马虎虎,他的手下也是稀里糊涂,缺乏严谨,关键时刻掉链子。
接连的内乱,预示着宋国的不稳定。
宋昭公一连串的无道之举,给了另一个人机会,他时刻准备着,要把宋昭公赶下神坛。
这个人,就是宋昭公的庶弟——公子鲍。
他听说齐国的公子商人,为了当上国君,散尽家财,收买人心,最终如愿以偿,登顶宝座。这位公子鲍也上演了一场模仿秀——大力施舍,笼络人心。
公元前611年秋,宋国发生饥荒。这一年,楚国也发生了大饥荒,战乱不断,差点被迫迁都。
却说公子鲍,平时就对国人很有礼貌。这次饥荒,百姓生活艰苦,他把粮食全部拿出来施舍;对都城内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嘘寒问暖,表示关怀,并根据不同的季节赠送珍贵的食品;同时,每天必须亲自拜访‘六卿’,表达敬意,探讨国事;对国内有才能的人,屈身侍奉;对于叔伯兄弟,各种亲戚,无偿周济。
总之,他对国内各行各业的人物,考虑的十分周全。如果今天能在美国竞选总统,非他莫属。
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关键时刻,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再次走到前台,就是那位奶奶级别的宋襄夫人。
这位公子鲍